1853年3月,太平天国经两年的血战,最终从广西席卷至江苏,并在天京建立政权。
建都天京后,洪秀全、杨秀清便作出了北伐的战略布署,派遣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两万太平军北伐,以期一举推翻清朝。北方是清朝统治的核心地带,兵多将广,为何太平军2万大军就敢于北伐呢?
北伐并非仓促草率的决定
太平军攻克南京、镇江、扬州三城之后,便迅速控制各城周围的有利地形,构成坚固的城防工事,以抵御与挫败即将来犯的清军反扑。其时,将士能战者约10万之众,与江南、江北两大营清军相比,兵力显得过剩。如果长期坐守金陵,不利用多余的水陆力量实施战略运动和发展,则会造成兵力浪费。
太平天国的根本目标是推翻清朝,但全国各省仍在清廷统治下,咸丰帝坐在北京继续调集兵力包围三城,太平天国并没有摆脱危机。因此,对洪秀全、杨秀清来说,消极防御三城非但不能推翻清朝,反而导致危机加剧。利用优势,采取战略主动,开拓疆土,北伐清廷,是合理的战略选择。而且,清军主要兵源在北方,只有分兵北伐,在外线开辟战场,才能牵制北方清军南下,减轻天京的军事压力。因此,北伐、西征决策并非仓促草率的决定。
况且,太平军将南京作为了自己的根据地,虽气势正盛,但它在南京的政权并不稳定,而且同时还有清廷对天京的包围,新政权的建立迫切需要先稳固南京。为此,太平军大张旗鼓的北伐,可以刺激清廷的心脏地带,迫使清廷收缩对天京的包围,打乱清军的部署,然后趁机集中力量击败南方的清军,减轻清廷对太平天国南方根据地的威胁,为南京根据地的巩固创造好的形势,并为太平天国下一步的进程打下基础。
而且,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于北伐也是十分重视的,当时太平军号称百万,而实际上能战的步军仅十万余人,两万北伐军已经是洪杨二人所能调拨的最大兵力。
北伐军的优势
北伐军虽然兵力不足,但是也是有其优势。首先就是这两万太平军的指挥者林凤祥、李开芳是太平军的悍将,所属兵士也是一路从广西打到天京的广西老兵,这些老兵各个身经百战,更对天国的信仰,坚定到了狂热地步,作战精神十分勇敢顽强,战斗力更十分悍勇,这也是洪杨二人信心所在。
且清军的八旗和绿营在太平军兵锋之下败少胜多,太平军也是有轻视之意,自以为定能以少胜多,如入无人之境。
太平军的自信其实也不无道理,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时,拖家带口、老弱病残两万余人,能打仗的约有三千,而围攻的清军有九千余人。太平军到象州县中平,队伍扩充到三万余人,能战斗的有五千多人,清军增加到一万六千多人。太平军驻永安州城,有三万七千余人,能战斗的有七千多人,清军投入四万六千多人。太平军“视死如归,赤身扑敌,直打得清军官兵“太半心寒”,“如见鹰之雀”,“遇贼奔北”。清军统帅周天爵说对付太平军,“憾山易,憾岳家军难,不意如此”。因此,太平军对于自身的战斗力来说是十分自信的。
太平军的信心还来自于其武器装备。太平军占领南京之后,各国军火商纷至沓来,争相倒运军火至太平军辖区,天京一时之间成了军火贸易中心。北伐军的火器装备率一时之间甚至超过了清军的普遍水平。加之太平军强悍的白刃战能力,自然也就让其如虎添翼。
太平军的北伐虽然具备了各种优势条件,可太平天国高层依然将此次北伐视作一次有限的战略机动,一次有限的试探性进攻。北伐军深入清廷核心地带,倘若能胜利进军,乃至最后夺取北京,那天京就可以“坐享其成”,便可以成功推翻清廷。倘若北伐军最后失败,虽然最后损兵折将,但是这种试探也是值得的,至少可以牵制大量清军,对稳固天京也是大有裨益。但无论如何,太平军对于形势的估计也是过于乐观了。
虽然北伐军在誓师北伐后也是连战连捷,但是战略上的欠缺已然注定了其必败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