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作为一门深刻挖掘历史瑰宝的学科,早已在中国各大学中根深蒂固。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甚至设立了专门的考古系。考古,通俗来说,就是通过科学手段挖掘古代文明的遗迹,其中包括古墓、遗址等。这项学科在历史研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资料,为解密历史提供了直接的线索。然而,考古在获取大量珍贵资料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回顾历史,1956年,对万历皇帝朱翊钧陵墓的发掘,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警世之戒。这次发掘带来的惨痛教训让人们深思:在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轻举妄动地发掘帝王陵墓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灾难。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考古界形成了一个铁律:“不可轻易发掘帝王陵,特别是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一旦发掘就是灾难。” 在这个铁律形成的背后,有着一段曲折的历史。回溯至1955年的某一天,郭沫若、沈雁冰、邓拓等人向国家提交了《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考古发掘明朝皇帝朱棣的长陵。这份报告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原则上同意”发掘。很快,一支专业的考古队应运而生,经过充分的研究后,大家决定先派出一个小队去试掘长陵。然而,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试掘以失败而告终。长陵的发掘成为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难关。 然而,在长陵无法突破的情况下,考古学家将目光转向了明十三陵中的另一座皇帝陵墓,即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可以说,定陵成为了长陵的替代品。早在万历皇帝在位时,定陵就已经开始修建,历时六年,耗费银800万两。然而,即便是定陵,发掘也是相当困难的。考古人员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地宫入口。令人耐人寻味的是,在拆除金刚墙(地宫入口后面)时,考古人员为防范暗器,竟然使用了一只公鸡来探路。当年参与定陵发掘的民工回忆,他们将绳子拴住鸡爪,放进金刚墙内,几天之后,公鸡居然还能打鸣,定陵地宫就此被成功打开。 定陵地宫位于地下27米处,由前殿、中殿、后殿、左殿、右殿以及墓道等组成,总占地1195平方米。在地宫中,考古人员陆续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这次发掘让人们得以一窥明代的繁荣和辉煌,也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然而,即便定陵发掘成功,却并非一帆风顺。考古人员在保护方面技术相对滞后,导致大量丝织品瞬间氧化变脆。在这之前,民间很少有机会看到明朝遗留的丝织品。而定陵出土的整匹丝织品,每卷上都有详细的“腰封”,上面标注着尺寸、时间、产地、质地等信息,极为珍贵。然而,由于技术保护手段的滞后,考古人员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些丝织品在眼前“化为灰烬”。为了挽救一批丝织品,考古人员曾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软化剂,涂抹在丝织物上。然而,不久之后,这些丝织品却在短时间内全部变黑、变硬、变脆。赵其昌,作为定陵考古发掘队队长,对于发掘后考古人员对丝织品束手无策感到痛心不已:“损坏没有发生在发掘之初,而发生在发掘之后,这是万万没有料到的。不无痛心,更不无遗憾,而遗憾再也无法弥补。”正是因为这次教训,定陵发掘后形成了一个坚定的规矩:“定陵发掘之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帝王陵不能随便挖。从这之后就定下了规矩,坚决不动帝王陵。”
总的来说,考古学在揭开历史的面纱、还原古代文明的辉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一过程中的教训也时刻提醒我们,在追寻历史的同时,必须审慎行事,特别是在发掘帝王陵墓等关键地点时,需要兼顾技术手段和文物保护,以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