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英雄出乱世,时势造英雄”。
乱世人不如太平犬,但是对于那些胆大的人来说,这也未尝不是机会遍地的时代!
机会遍地,不一定都能抓住;可是一旦抓住、抓紧,就能乘风而上!
袁世凯的第一次人生抉择:舍弃李鸿章幕僚、投奔吴长庆参军。
1881年5月,袁世凯父亲袁保庆去世。
成家的袁世凯也被迫分家,单独打拼。
当时22岁的袁世凯有两个选择:
要么,去天津投奔李鸿章。一则有人给他写了一封很有分量的推荐信,二则堂叔袁保龄正是李鸿章的幕僚可以照应他。
要么,去山东投奔吴长庆。吴长庆时任庆军统领,且是袁宝庆的八拜之交。
最终,袁世凯选择了吴长庆。
袁世凯的理由是:
首先,李鸿章手下的幕僚多如牛毛,自己去了未必能得到重用。
其次,李鸿章的幕僚是文职,袁世凯并不擅长。
再次,吴长庆虽然名气没有李鸿章的大,但是和自己父亲是拜把子兄弟,交情深一点。
最后,吴长庆也隶属于李鸿章麾下,并深得李鸿章重用。
后来的事实证明,袁世凯的这个选择相当正确,因为当时的局势,投笔从戎更为明智一点,晚清的名臣大多是以行伍治军起家。
机会不会平白无故的降临到袁世凯头上。
袁世凯能得到机会,也和自身的能力和做事态度息息相关。
首先,
袁世凯跟随吴长庆之后,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帮助吴长庆整顿军纪。
其次,
袁世凯能吃苦。1882年8月,朝鲜突发“壬午兵变”。清政府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派吴长庆进入朝鲜镇压兵变,袁世凯也随军入朝。到达朝鲜后,因为退潮导致海船都陷于海滩,袁世凯和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下船指挥视察登陆状况。丁汝昌与袁世凯光脚在泥滩中不行,走了几里路之后才到达海岸,这时候袁世凯的双脚都被砂石划破,鲜血淋漓。
丁汝昌见后,半取笑半夸赞地说:“纨绔子弟,也能吃这样的苦啊!”
再次,袁世凯自身能力出众。
在朝鲜时,不对军纪散漫,吴长庆把整顿军纪的人物交给了袁世凯,袁世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雷厉风行,骚扰百姓的、杀;吸食鸦片的、杀;最后连吴长庆的亲兵队长都被袁世凯军法处置了!
有了机会,只要抓住,就平步青云了。
吴长庆在朝鲜时,袁世凯堂叔袁保龄正在李鸿章的幕中并为后者所倚重,这对袁世凯的帮助很大。
在朝鲜的袁世凯,弹压兵变表现抢眼,帮朝鲜训练了一支5000人的德式新军。
1884年12月,在吴长庆去世后不久,袁世凯又在“甲申事变”中立下大功。
次年11月,在李鸿章的保荐下,袁世凯被清廷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一举成为清廷在朝鲜的“监国”大员。此时袁世凯不过26岁。
此时袁世凯的堂叔袁保龄跟随李鸿章二十年,也不过是个候补三品
此时大袁世凯一岁的维新派康有为,还没有考上举人。
大袁世凯五岁的徐世昌,第二年才考上进士。
风云际会,机缘巧合,袁世凯的升迁不可不谓为官场之奇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