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16岁的康熙皇帝为权臣鳌拜准备了一场特别的“节目”。以“布库戏”的名义诱骗鳌拜入殿。并将其逮捕。一代权臣就此谢幕。而后群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赦死罪而拘禁,不久鳌拜死于禁所。16岁的康熙皇帝就此开始亲政。那鳌拜到底是不是权臣,有没有篡位之心。康熙擒拿鳌拜到底出于何种原因。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鳌拜满清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可谓是根正苗红,鳌拜一生征战沙场,战功无数,是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有“满洲第一勇士”。后因拥立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进入满清核心权力阶层。顺治帝驾崩前,设立四大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实际上鳌拜并非权臣,四大辅政大臣鳌拜位居第四,索尼是在康熙六年病死,鳌拜就算是当群臣也不过是刚刚两年。实际上,鳌拜与康熙之间的博弈就是皇权与“相权”的争斗。 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四人被推为顾命大臣。八岁的皇子玄烨即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为顾命大臣,也是一个政治平衡的产物,这四个人中,索尼出自正黄旗,遏必隆、鳌拜为镶黄旗,苏克萨哈是正白旗,都是八旗中的上三旗,这四人里没有一个宗室。都是异姓功臣子弟,显然顺治和孝庄都在预防出现第二个多尔衮。四大臣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中竞争。四人彼此存在竞争关系。在四辅臣之中,索尼是辅臣之首,资历和威望都是其他三个人无法比拟的,但索尼无意揽权。在成为辅臣之后,索尼基本上就以生病作为理由在家静养。朝堂争斗实际上就是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之间争权夺利。 四大臣居首的索尼辅政时已经61岁。当时已经年老体衰,实际上就是挂名而已。其他三人彼此不和。苏克萨哈出自多尔衮的正白旗,实力并不占优势。处于孤立态势,苏克萨哈与鳌拜虽然是儿女亲家。关系却最为恶劣。遏必隆为人圆滑,唯唯诺诺,谁也不得罪,与鳌拜的关系不错。因为二人同为镶黄旗。四人之间关系是犬牙交错,导致了名列四大臣之末的鳌拜,权势反而最重。给鳌拜议罪的时候,有一条是擅杀大臣,但直接死于鳌拜之手的苏克萨哈。这实际是两黄旗打压正白旗,算是对当年多尔衮残留势力的清算,而旗务更多是利益的争夺,与朝政关系不大。 鳌拜执政期待,能力还是有的,鳌拜刚刚主政就开始着手整顿吏治,在康熙元年就将三名地方督抚,一人解任,一人以原官致仕,一人降级调用。在经济上,在康熙八年之前,鳌拜多次蠲免赋税。各类蠲免共174次,涉及16个省。鳌拜在辅政的这八年中,功绩还是不少,他为康熙亲政打下了经济基础。 鳌拜最大的错误在于没有及早让康熙亲政并放弃权力。这也怪不了鳌拜,任何一个辅政大臣不会主动放弃权力了,但此时的孝庄已经等不及了。康熙四年,孝庄就迫不及待地给年仅12岁的康熙立后纳妃。索尼的孙女是皇后而遏必隆的女儿为贵妃,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孝庄在拉拢和分化辅臣。因为康熙14岁就可以亲政了,孝庄的这一手非常高明,是一手妙棋。皇帝立皇后,长相永远是最后一位的,政治原因才是第一位的,索尼是四大臣中的关键,所以他一定要笼络住索尼。而遏必隆一直是个墙头草,没什么主见,这么做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告诫苏克萨哈和鳌拜,让他们知道收敛,尤其是鳌拜。 四大臣中没有善终的恰恰就是苏克萨哈和鳌拜,当时八旗之间为争夺圈定的土地也常互生争斗,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利益冲突,在康熙亲政之后,索尼病死。鳌拜实际上已经成为群臣这首,他此时为了立威,执意处死苏克萨哈,而康熙坚持不同意。但鳌拜却诬陷苏克萨哈,拟将其凌迟处死、族诛。这场斗争,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遏必隆看到鳌拜如此强势,更加坚定了自己依附鳌拜的决心康熙亲政后,鳌拜还敢公然抗旨,诛杀大臣。鳌拜似乎赢了,他想要做的都做到了。实际是他却是输了,这也就是注定了鳌拜的结局。 此时康熙虽然已经亲政,但鳌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党羽,当时中央军政要职中,鳌拜一党不下二十余人,牢牢掌控着话语权。这是必然的。但在在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清朝,皇帝赋予大臣的权力,随时都可以如数收回。当年的多尔衮又如何。鳌拜根本没有篡位之心,更不是权臣,只不过是政见不和,康熙亲政,必须要用自己人,也必须杀人立威。鳌拜就是最好的例子。 康熙八年,鳌拜死于禁所,其党羽遭到罢黜,仅是朝中文武官员就不下二十余人。唯唯诺诺的遏必隆也被列罪十二条,夺世爵,论死罪,但康熙念他是顾命大臣,也让他免于一死。此时康熙亲政才不过两年。处置的朝中大臣却比鳌拜辅政八年都多。看似一手遮天的权臣鳌拜,也不过是皇权的牺牲品。雍正帝即位后,朝廷才为鳌拜平反,雍正下诏,追复其一等公爵位,子孙世袭罔替。而康熙智擒鳌拜,并没有那么传奇。不过是戏说而已。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