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经历丰富,对秦朝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期贡献:
1、积极入秦,展现才华:李斯早年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后认为楚王不值得侍奉,六国国势衰弱,而秦王有吞并天下之志,于是西入秦国。他先成为秦国相国吕不韦的门客,后得到游说秦王的机会。他抓住秦王想吞并天下的想法,分析天下大势,建议秦王抓住机会吞并六国,得到秦王赏识,被任命为长史,后又任客卿。
2、力谏秦王,阻止逐客:秦国内部曾因韩国人郑国入秦修渠之事引发对客卿的怀疑,秦王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驱逐名单中。李斯上《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应重物而轻人,驱逐客卿会导致人才流入他国,对秦国实现大一统不利。秦王接受了他的建议,废除了逐客令,李斯也因此重新受到重用,后升任廷尉。
3、辅佐秦皇,统一六国: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李斯积极出谋划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统一后,他被秦始皇委任为丞相,在新王朝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政治成就:
1、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后,朝廷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存在争议。丞相王绾等多数大臣认为可实行分封制,授各地贵族世袭诸侯名份。李斯则认为周实行分封制导致天下大乱,诸侯王不听号令,最终周王室灭亡,分封制不可取。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这一制度被秦始皇采纳,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2、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
-文字方面: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异形,严重阻碍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李斯奉秦始皇之命主持统一文字工作,以秦国文字为基础,整理出笔划简便、写法一致的文字——秦篆(又称小篆),并颁行全国,废除了其他异体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度量衡方面: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统一度量衡,并以秦国原有的度、量、衡为标准进行改进,制成统一后的标准器发布全国,禁止使用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还建立了相关的制度法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货币方面: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原来六国流通的货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秦货币,规定了货币的单位和兑换率,将货币制造权收归国家,促进了秦国的经济交流和商贸发展,为后世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5、车同轨、修驰道:李斯建议全国车辆要有相同的宽度,并修建相同宽度的道路,即“车同轨”。他还主持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修筑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和直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三、后期的错误与悲剧结局:
1、沙丘之变:秦始皇在沙丘驾崩时,李斯本应遵诏辅佐长子扶苏继位,但在赵高的劝说下,他被权力和利益诱惑,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这一行为导致了秦朝的政治动荡,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2、谄媚秦二世,终遭陷害:秦二世继位后,施行暴政,李斯曾多次进言,但未被采纳。后来,为了保住自己的爵位与俸禄,李斯上书迎合秦二世,肯定其苛政。但最终仍被赵高诬陷谋反,秦二世将其关押并严加惩处。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但全被赵高扣留。赵高对李斯严加拷打,编造其儿子李由参与谋反的罪状,李斯屈打成招。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被处以五刑,腰斩于咸阳,并被夷灭三族。
李斯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经历的历史人物。他在秦朝的建立和初期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后期的错误决策和行为也对秦朝的命运产生了负面影响。李斯是一个复杂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主要有以下特点:
三、卓越的政治才能:
1、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中,李斯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能够准确地把握天下大势,为秦王嬴政提出了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比如,他主张先灭韩国以震慑其他诸侯国,这一策略为秦国统一六国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2、制度建设的重要推动者:秦朝建立后,李斯力主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他还参与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等工作,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3、出色的文学和书法才能:
-文学成就:李斯的散文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谏逐客书》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这篇文章逻辑严密、文辞优美,既表达了对秦国利益的深刻关切,又展现了李斯卓越的文学才华,成功说服秦王嬴政废除了逐客令。
4、书法造诣:李斯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被称为“书法鼻祖”。他擅长小篆,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亲自书写范本,颁行全国。其小篆字体笔画圆润、结构严谨,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逐利的功利主义者:
1、对权力和富贵的追求:李斯的“老鼠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价值观。他认为人就像老鼠一样,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其地位和命运,因此他一生都在追求权力和富贵。这种功利主义的思想使他在政治斗争中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做出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
2、陷害同门韩非:韩非是李斯的同门师弟,也是法家的杰出代表。韩非的才华让李斯感到嫉妒和威胁,为了保住自己在秦国的地位,李斯向秦王嬴政进谗言,陷害韩非,最终导致韩非被杀。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同门之谊,也显示出李斯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一面。
五、李斯的个人悲剧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1.政治投机选择错误:
-沙丘之变,改立胡亥:秦始皇在沙丘驾崩后,李斯本应按照秦始皇的遗诏,拥立长子扶苏继位。但赵高劝说李斯,指出如果扶苏继位,必定会重用蒙恬等与李斯政见不合的人,而李斯的地位和权力将会受到威胁。在赵高的蛊惑下,李斯出于对权力和富贵的贪恋,选择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逼死扶苏,拥立胡亥为帝。这一决定不仅违背了秦始皇的意愿,也为秦朝的内乱埋下了隐患。
2.低估赵高的野心和手段:李斯与赵高合谋后,本以为可以继续掌控朝政,但他低估了赵高的野心和手段。赵高在秦二世胡亥面前不断诋毁李斯,使胡亥对李斯产生了猜忌。而李斯多次劝谏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宫、减轻赋税等行为,也引起了胡亥的不满。赵高趁机向胡亥诬陷李斯谋反,最终导致李斯被关押并处以极刑。
3.自身性格的弱点:
(1)缺乏坚定的原则和立场:李斯在政治生涯中,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坚定的原则和立场。他在面对政治压力和利益诱惑时,往往容易动摇,做出错误的决策。例如,在沙丘之变中,他本应坚守正义,维护秦始皇的遗诏,但却因为害怕失去权力而选择了妥协。
(2)自负自大:李斯自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对赵高等人心存轻视,认为自己可以掌控局面。这种自负自大的性格使他对潜在的危险缺乏警惕,最终陷入了赵高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