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确定冬至?测算影长误差竟仅在2毫米左右
创始人
2025-08-17 23:04:02
0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也是我国农历的第22个节气。从汉代开始,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有过冬至的习俗,民间会进行冬至祭祖,明清两代的帝王会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

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在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太阳影子的长度是一年中的最长值,也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通过天文仪器圭表上日影的长短,推算冬至和夏至的准确时刻,进而确定二十四节气。那么,古人是如何做的呢?

河南登封的观星台,是座石砌的高台,由距今700多年前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建造。

在观星台背后,是距今1300多年前唐朝人在周公测影的旧址上所修建的周公测景台。相传,西周时期周公为新都城选址时,曾在此立下圭表测量日影,以此判断哪里是天下的正中。

这两个古建筑,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一部分,它们同样都有着圭表结构,是古人用于测量日影的天文仪器。

什么是圭表测影?

简单来说,“表”是直立的柱子,而“圭”则是与表相连的石座。每天正午时刻,太阳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日影最短,冬至日影最长,古人以此观测日影的变化,先确定冬至和夏至,进而测算一年的长度,均分得到二十四节气。

为什么同样是圭表,观星台和周公测景台看起来差别这么大?

因为古人也是在前人设计和测量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圭表的结构。专家告诉记者,到了元代,郭守敬将圭表加高到传统仪器的5倍,形成了约10米高的高台,并用一根横梁代替了原来的表头,这样可以获得更精确的影长,进而计算出更精准的一年的时长。

测影,听上去原理很简单,只需要看一下影子有多长就行了。但实际上由于横梁较细,离地面又太远,影子往往只有地面上模糊的一道,很难直接用肉眼看出它的准确位置。

为此,古人使用了一种带有小孔的铜板,称为“景符”。在薄度不到1毫米的铜板上钻出极细的小孔,利用光的小孔成像原理,太阳会在圭面上形成一个圆圆的光斑,而由于横梁的阻挡,这个圆形光斑正中间会被一条极细的阴影划开,此时的阴影就是横梁影子的准确中心位置了。

通过这种方法,测量出的影长有多精确呢?

今天,当地爱好者们在正午时刻的实验数据。今日影长实测值为15.6316米,这个数字和现代科学计算出的理论影长相差误差值约为2.1毫米,可以说精度已经非常高了。

凭借更加精准的数据,郭守敬于1281年测定一年的长度为365.2425天,而这个数字与现代所测定的年长仅有20多秒的误差,精度与西方1582年的“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了300多年。

从上古时期到周公测景台,再到观星台,数千年来古人们不断改进测量方法和仪器,得出越来越科学的天文历法,用以更好地划分时节,指导生活生产。而如今,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种实验,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今天的现场也非常热闹,除了测影实验,当地也组织了民俗节目表演、千人饺子宴等冬至主题活动,让游客和当地居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魅力。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李云龙犯了错误但没死,丁伟失踪后复出,孔捷历史原型结局如何? 铁三角的真相一段被误读的历史 198...
原创 李... 不夸张的说,秦始皇所有的功绩几乎都有李斯的一份功劳,可就是如此精明的他,为什么却在晚年被一个宦官算计...
原创 一... 前言 1957年12月的一个深夜,张云逸大将收到一封特殊的信。一名村干部被人欺负, 大将张云逸看后勃...
原创 是... 前言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超级败家的皇帝,一位是秦二世皇帝胡亥,一位是隋朝皇帝杨广。这是大家都认可的。毕...
原创 新... 1938年春,日寇铁蹄践踏华夏大地,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相继沦陷。在这危难时刻,新四军挺身而出...
原创 驳... 要对上面名题给予令人满意的答复,希望读者能够有耐心,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以下10个问题要点: 1.工业...
原创 上... 1949年8月,刚解放不久的上海呈现出一副百废待兴的模样。 市长的办公楼外,一个五十来岁的落魄男子正...
原创 唐... 唐太宗李世民治国初期,国家刚刚完成统一,百废待兴。 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治理,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高度...
原创 建...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凭借高瞻远瞩的领导才能和对人民的赤诚奉献,深得亿万群众敬爱。然而,作为一国领袖...
原创 “... 赵括是一个争议性比较大的人物,可能他的争议性在现代比较大。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赵括是纸上谈兵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