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流传着扬州屠城 80 万人的说法。这究竟是确凿的史实,还是被夸大的数字谜团?
1645 年,多铎率领十万清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兵临扬州城。
史可法带领扬州军民决心坚守,可守军兵力不足一万多人,装备简陋,且南明朝廷朱由崧因个人恩怨,对史可法求救视而不见,使扬州城陷入绝境,史可法孤立无援。
城墙上,史可法身先士卒,但双方实力悬殊,清军攻势猛烈,扬州守军渐陷困境。最终一个月的苦战,
扬州城于五月二十五日被攻破,史可法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扬州一百多位官员也全部战死。
扬州城是清军南下遇到的,第一个顽强抵抗城市,让清军付出惨重代价,死了三个将领和一个贝勒。
为摧垮汉人反抗意志,清军决定用屠杀威慑,多铎以不听招降为名下令屠城,扬州城陷入血海之中。
清兵入城后逐街逐院搜查,起初温和索要财物,后因贪婪大开杀戒,见人就杀,妇女遭凌辱虐杀,婴儿被蹂躏,儿童被残杀。
《扬州十日记》的作者王秀楚是这场灾难的幸存者,他以亲身经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惨不忍睹的画面。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庭在屠城前后的悲惨变故,兄弟、嫂侄、妇子们一个个在他面前遭受苦难。
书中记载,清军在屠杀时毫不留情,百姓们四处躲藏,却仍被残忍杀害。有一家人躲在屋顶上,被清军发现后,用长枪将他们一一刺落,无一人生还。还有的百姓为了避免被屠杀,选择自焚,场面极其惨烈。
意大利传教士马丁诺・马蒂尼在《鞑靼战纪》中回忆道,扬州城在屠杀后,尸体堆积如山,如同山丘一般,整个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息。
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南略》中,也对扬州城的这场历史劫难进行了描述,他评价道:扬州之祸,惨绝人寰,是历史上罕见的暴行。
这些不同来源的记载,相互印证,共同揭示了扬州屠城事件的残酷性。
那么一直流传扬州屠城 80 万人的说法,这究竟是确凿的史实,还是被夸大的数字谜团?
据历史资料记载,万历六年扬州府的户口和人口状况为: “户一十四万七千二百一十六,口八十一万七千八百五十六”。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扬州府,包含了管辖的多个县,而扬州城的规模远不及此。
现代学者对扬州城人口进行了深入研究,张德芳认为在扬州十日期间,扬州城的人口应该在 20 - 30 万之间。
清军入关时,总兵力虽然庞大,但参与扬州屠城的兵力也是有限的。考虑到当时的军事作战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要在短时间内屠杀 80 万人并非易事。
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80 万死亡人数的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死亡人数的争议虽然存在,但无论数字如何,扬州屠城的暴行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一事件不仅给扬州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