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夏天,刘伯承给中央军写去了一封信,请求批准他辞去西南军政委会主席、西南军区司令员的职务。这次辞职,刘伯承是为了去办军事学校,当教书先生。
在这之后,刘伯承创办南京军事学院6年,6年来他兢兢业业,对军校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却在6年后再次给毛主席和彭德怀写去了一封信:申请免去自己目前的职务。
那么,这一次刘伯承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何毛主席看后毫不犹豫地表示了同意呢?
党内孙武——刘伯承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刘伯承以“大丈夫当仗剑拯民,岂顾一身之高厚耶”,一头扎进了革命道路中。
在孙中山1923年2月的讨贼战争中,刘伯承率领第2混成旅驰骋于川东和川北,从那之后,刘伯承和他指挥的第2混成旅名震四川,而他也成为了响当当的川中名将。
国共第一次合作之后,刘伯承为响应北伐,担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军总指挥,和朱德一起领导了泸顺起义,有力推动了四川各派军阀纷纷易帜。
泸顺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来到了武汉,与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的将领进行了南昌起义。
起义军南下广东势力之后,刘伯承在组织的决定下,转道香港来到上海寻找中共中央。
当他到达上海之后,中共中央决定派他在1928年初去往苏联进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如饥似渴地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回国。
归国之后,刘伯承首先担任了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1930年9月底,参加完上海举行的六届三中全会之后,刘伯承开始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在这期间,他不仅翻译了不少苏军的书籍,还举办了一期干部培训班,负责讲课,由此,刘伯承“党内孙武”的称号开始流传开来。
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刘伯承担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之后协助朱德和周恩来共同指挥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拟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
1935年,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刘伯承坚定地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会后,刘伯承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协助毛主席和周恩来指挥了四渡赤水战役和强渡金沙江。
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12月7日,在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刘伯承被任命为军委委员、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刘伯承毅然决然率部由山西富平出发,东进抗日,率领部下夜袭阳明堡机场,烧毁敌军飞机24架,有力支援了友军的正面作战。
刘伯承又率部在平定和测鱼镇之间埋伏,袭击了日军的辎重部队,歼敌300余人,还缴获了骡马300匹和大批军用物资。
之后再次在七亘设伏,一举击毙日军100余人,迟滞了日军的行动,使得娘子关以南的友军得以突围。
随着游击战争的变化,刘伯承在抗日前线指挥也更加灵活,就连蒋介石都称赞他智慧过人,不愧是知名的军事家。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日军不断蚕食着根据地,制造了大量无人区。
面对这样的情况,刘伯承和邓小平带领军民坚持抗战,精兵简政,发展生产,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刻,为此,军民都对刘伯承和邓小平敬佩不已。
于是在1942年底,在刘伯承五十岁寿辰时,太行山军民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陈毅为其赋诗一首《祝刘伯承将军五十寿辰》,其中有一句话“论兵新孙吴”一句,称赞他是当代的孙武、吴起。而这句诗也成为了党内和军委对刘伯承的共识。
从1943年开始,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战进入了恢复和再发展阶段,刘伯承提出了“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很快成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指导方针。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刘伯承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和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在蒋介石假和平企图向我解放区发动进攻时,刘伯承与邓小平发动了上党战役,有力地配合了重庆谈判。
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定之后,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刘邓率部先后取得了豫皖边、豫北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之后,刘伯承声名远震。
在一年多的较量中,国民党军队已经被我军歼灭了97个半旅的正规军,蒋介石只能转换目标改变为重点进攻。
根据敌人的部署,刘伯承和邓小平两人接受了毛泽东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决定采取“猛虎掏心”的办法,千里跃进大别山。
在刘邓大军内外线相配合的打击下,蒋介石的部队接连遭受打击,刘邓大军也把战线从黄河边上一下子推进到了长江边上,完成了战略突击队的光荣任务。
1950年10月24日,昌都战役落下帷幕,解放军歼灭了藏军主力,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三天之后,刘伯承回到了北京。
1950年7月,中共中央也曾非正式地征求过刘伯承的意见,让他出任总参谋长。但对此,刘伯承却拒绝了。于是他提笔给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让他去办学校。那么,毛主席是否同意呢?
刘伯承呕心沥血创办军事学院
1950年7月,刘伯承提笔给中共中央写信:
“我愿意辞去在西南担任的一切行政长官的职务,去办一所军事学校。战争已经结束了,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是让我去办学校吧!”
对此,毛主席和党中央都表示了同意,实际上,如果现在来办军校,刘伯承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不仅精通现代军事知识,也是公认的军事理论家,创造了许多光辉的战例。而且对创办军事院校,他是有一定经验的。
1931年,在江西如今创办了第一所综合性的红军学校,刘伯承出任校长兼政委,而他也亲自翻译了第一本苏联红军合同战斗条令,作为学校的训练教材。
可以说,他是我军院校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央军委也认为刘伯承是创建陆军大学最合适的人选。
1950年10月27日,在毛主席的邀请下,刘伯承从重庆飞往北京主持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
随着抗美援朝的进行,我军加紧筹建军事院校,11月份,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批准以原华北、华东军政大学为基础,创办一所陆军大学。
当时刘伯承只有一个愿望,他对邓小平说道:
“彭老总在前线为打败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而作战,我要为使解放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而重执教鞭。”
起初,中央军委将校址选在东北,但因为抗美援朝最后决定在北京或者其他的地方选址。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刘伯承先后考察了北京圆明园等地,认为这几个地方都不合适。
他认为在国家财政苦难的情况下,我们既要节约经费,又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校办起来,为朝鲜前线输送军事人才,才是当前的第一要务。
前思后想,刘伯承灵光乍现,决定以华东军政大学为基础办学,周恩来听后非常赞同,他认为现在正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和抗美援朝的关键时期,以后等条件具备了,可以把学校再迁到北京来。
关于校名,两人又进行了一番讨论,刘伯承认为这所学校将来肯定还会增设海军和空军,所以把“陆军大学”改为“军事学院”更加合适。
周恩来再次表示了赞同,他觉得这样不仅可以压缩人员编制,还可以包括诸军兵种,有利于组织合同作战等教学活动,所以周恩来当即决定,学校叫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在一个多月的筹建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很快,从1950年11月下旬开始,学员们陆续来学校报到。而刘伯承也根据学生的报道情况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实际需要,在学校增设了情报科、陆军本科、陆军速成科等教学和科研机构。
一周之内,在刘伯承的引导下,军事学院确定了各部的干部,并请来了三四十位苏联顾问,毛主席也号召一定要把苏联的军事科学学到手。
中央军委下令,所有部队的主官都要经过南京军事学院的培训,就这样,当时全军唯一的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成立。大批拥有军事素养和指挥过战争的优秀干部担任了学院的各级领导和教员。
毛主席曾说过,要办好学校,第一是要好校长,第二就是要有好教员,军事学院组建后,刘伯承开始对教员队伍下手,决心要组建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师队伍,而在这过程中,他也曾遇到了一些难题。
建校6年后,刘伯承主动请辞
建校之初,虽然我军从各单位抽调了一些军政教员,但这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面对这样的情况,刘伯承决定吸收有成就的原旧军官来当教员。
对此,刘伯承提出三条标准,
第一,要有扎实的学术基础,二是一般经过专门军校,有深入学习军事科学的兴趣,三是有为革命军队服务的决心。
很快,他们选定了有着一定军事学历,也有着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及较高文化水平的教员。
军事学院留用了大批的军官教员,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很多教员是学员的手下败将,如今站在讲台上,也觉得有些别扭,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免有些尴尬,精神比较紧张。
甚至在讲课的过程中,因为一时紧张口误,也让学员们哄堂大笑,一些学员提出一些问题的时候,教员也难以回答,弄得非常难堪。
所以在讲课的时候,一些教员担心出错,只能照着课本讲课,所以难免也会生出一些闲言碎语。
然而,当刘伯承得知这些情况之后,便开始从两方面做工作。
首先,他鼓励教员,不要怕困难,要大胆任教,既然找他们来当教员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有一定的作用的。
同时,他还说服学员,虽然他们的教员打过败仗,但他们确实有着一定的军事素养,在这过程中也会讲授他们的新经验。
这些人是我们请来的先生,是帮助我们学习现代化军事知识的,旧军官只是他们的过去。而我们也要学会“尊师重道”,不可摆胜利之师的架子,要老老实实学习军事科学技术,尊重他们,协助他们搞好教学。
后来,这些旧军官出身的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为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廖耀湘就是其中的一个特别的例子,这一天刘伯承已经把廖耀湘请来讲课,他既是一位抗日名将,也是解放战争中的俘虏,所以当刘伯承邀请他去军事学院当老师的时候,廖耀湘沉默了,他诚惶诚恐地说道:“刘院长,我恐怕讲不好啊。”
而此时,刘伯承已经给他定下了讲课的内容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讲一讲他在缅甸抗日取得的成绩,而是将将对辽沈战役的体会,双方的优缺点,三是讲讲对我军建设的建议。
他挥了挥手说道:
“放心讲吧,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只有你能讲,我们只能当你的学生。”
在刘伯承的鼓励下,廖耀湘小心翼翼地走上了讲台,紧张的他额头上还渗出了冷汗。
但他还是顺利地开讲了,讲台上的他把军事理论和战场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讲得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台下的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如饥似渴。
一堂课讲完后,教室里为廖耀湘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刘伯承也笑吟吟地来到他的身边,称赞道:“廖将军,你的课讲得真生动。”
很快,在大家齐心协力地努力下,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第一期的学生合格毕业,毛主席为此还发来了训词祝贺。当时的南京军事学院,名声响亮,被人称作延安的抗大。
时间来到1956年,在军事学院成立五周年前夕,毛主席在陈毅、谭震林的陪同下,来到了军事学院视察,对刘伯承的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还说希望在刘伯承的带领下,大家能把军事学院办得更好,把培养训练全军中、高级干部而当工作做得更出色。
6年来,刘伯承为创办军事学院呕心沥血,却也培养出了三千多名优秀的毕业生,但同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进行如此超负荷的工作了。
所以,在1956年,他决定向中央军委请假,由副院长陈伯钧代理院长,来替他管理学校。
1957年上半年,刘伯承的身体不见好转,在妻子的陪同下,一起来到上海疗养身体,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伯承也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似乎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然而,即便在上海疗养,刘伯承仍没忘记学校的工作,在闲暇时也曾多次写去了对学校工作提出的建议。
7月初,战役系学员毕业之后,军事学院开始了分校建院的工作,中央军委也任命刘伯承为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刘伯承在收到这一任命之后,深思许久,还是给毛主席和彭德怀写去了一封信,信件中提出:呈请免去自己目前的职务。
刘伯承在军事学院任职6年,但如今此时的他对于这项工作感觉到十分吃力,所以决定免去自己的职务,空出时间疗养身体。
对此,毛主席和彭德怀表示了理解,当即表示同意,并表示让他好好休养身体。
1957年9月13日,在军事学院的会议上,大家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欢送刘伯承元帅离任。
在刘伯承的戎马生涯中,先后负伤9处,是十大元帅中受伤次数最多的一位。为此,叶剑英曾写诗称赞他“遍体弹痕余只眼”,陈毅也诗称:“弹触一目眇,枪伤遍体瘢。”
晚年时的他也曾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但却从不讲战争,也不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因为每当他想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就让他感觉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然而,有件事情却是他最津津乐道的,那就是办学。
在军事学院筹备、开学和全面建设的过程中,刘伯承宵衣旰食、呕心沥血,进行了大量工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高级军事人才,为推进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建设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功勋卓著”“功高德重”这样的词语,足以诠释这位共和国元帅的卓越功绩,而他的功勋也将被后代永远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