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代饥荒,为什么百姓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去抓河里的鱼虾?
创始人
2025-08-17 15:03:55
0

1329年,陕西大旱,史书上简简单单写了五个字:“大饥,民相食”。

这五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几千年困苦民生的缩影。

在这场旱灾中,一位曾拒绝出仕的学者,张养浩,终于决定挺身而出,担任赈灾官,前往灾区。灾区的惨状令他震撼不已,他写下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千古名句,触动了人心。

想想看,这八个字就像一声沉重的钟声,回荡在历史的长廊中,道出了无数百姓命运的悲苦。

每当天灾人祸降临,百姓总是首当其冲,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古代的灾荒往往伴随着令人心碎的画面——杀子奉母,易子而食。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提出奇怪的疑问:为什么古人面对饥荒不去抓鱼来吃,而是选择吃草根、啃树皮,甚至吃毫无营养的观音土?他们是不是傻?

这些问题让我不禁想起晋惠帝那句经典的“何不食肉糜”。更让人捧腹的是,有些人还真一本正经地回答:“捕鱼是一项技术活,很多人没有经验,捕不到鱼”;或者“鱼肉不好吃,缺少烹饪工具和调料”;甚至“鱼肉寒凉,不宜多食”,这些回答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实情却是:当生命的威胁迫在眉睫,谁还会在乎这些细节?

其实,古代百姓之所以不去抓鱼,根本的原因是——没有鱼可抓!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自然环境。旱灾主要发生在北方,像中原、关中、西北这些地方,河流本就稀少,主要依靠旱地作物生存。旱灾来临时,河流干涸,鱼虾失去了栖息地,哪里还能抓到鱼?

相比之下,南方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饥荒较少发生,然而北方地区却常常因旱灾或洪灾而陷入困境。更糟糕的是,饥荒往往不是短期的,它可能持续数年。

明朝末年陕西大饥荒,就是由于连续数年的旱灾,土地被烈日炙烤,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最初还能靠微薄的存粮和野菜勉强度日,但随着时间推移,粮食枯竭,饥饿逐渐逼近,家破人亡的悲剧接连上演。

清朝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也是如此,农田一片荒芜,百姓绝望地等待死亡。

当时,尽管有些地方的河流可能还有鱼虾资源,但随着旱情加剧,水源越来越少,鱼虾也很快消失殆尽。即使某些河流的水源能勉强灌溉农田,短时间内或许还能捕鱼充饥,但时间一长,水资源不足,鱼虾就成了稀缺资源。此时,人们只能转向草根、树皮这些最基础的食物。

更悲惨的是,大灾之后常常伴随着瘟疫,饥饿让人们体力虚弱,只能做些简单的挖草根、扒树皮的活儿生存。而这些,是他们在极度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做出的最悲哀的选择。

总而言之,面对饥荒时,古代百姓的选择并非傻,而是身不由己。没有鱼可抓,他们只能靠着草根和树皮艰难生存。历史的悲剧,总是如此残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宇树机器人跑步赢了“半马冠军”... 8月15日开始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宇树机器人和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金牌得主“天工”机器人在跑步项...
原创 朱...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金刀龟背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
原创 《... 《亮剑》作为近年来的经典军事题材电视剧,对许多观众来说,其情节和人物形象仍然历历在目。 其中,一位硬...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回首往昔,那段时光仿佛被老照片凝固。 与那些...
松赞干布的角度看唐太宗 松赞干布眼里的唐太宗:天才的尽头究竟有多远? 如果天才也分等级,那松赞干布显然在巅峰之列。但问题是,...
原创 诸... 据吴蜀双方联盟协议,攻打魏国时,要两边夹攻,设想是好的,但是相隔太远,造成信息不对等,所以几乎没有什...
原创 排... 多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的一母同胞,因为哥哥多尔衮的庞大影响和其极富传奇色彩的人...
原创 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非常早熟的文明,尤其是政府组织和理论模型,可以说是远超其他文明。...
原创 三...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接到了三野改编兵团的新兵团司令名单。原本正在热火朝天地筹备第...
原创 珍... “文化像水,而领土就像盛水的盘子,当盘子被分裂地四分五裂,水怎么还盛得住?” 自清朝晚期以来,我国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