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征战一生,战场上多次陷入危机之中,都是在手下将领的帮助下才逃出生天。以朱元璋为主角的古典小说《英烈传》中便引用了很多这样的情节,也表现出明初将领忠君爱国的品格。其中比较著名的便是兴隆会的片段,故事情节紧凑紧张,人物描写细腻,具有很典型的文学意义。这段故事高仿自《史记》中“鸿门宴”的情节,用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吴祯代替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表现出吴祯的勇猛无敌。这则故事虽然是小说作者杜撰,相似的情节却在历史上发生过。只是救朱元璋的并非吴祯,而是徐达。
小说中背景设置,滁阳王去世后,朱元璋表奏滁阳王的儿子为和阳王,自命为元帅统领濠州、滁州和和州的淮西义军部队。于是朱元璋顺势兼并了滁阳王的部队,成为淮西义军中最大的势力。滁阳王麾下另一大势力孙德崖对此非常不满,便带着军队前往和州与朱元璋争权。由于朱元璋势力庞大,孙德崖不敢硬来,便想出了兴隆会的主意。这其实就是明朝版的鸿门宴,他想通过宴会诱杀朱元璋,一举取得和州义军的大权。徐达和李善长识破了这个计策,于是让朱元璋在吴祯的保护下赴约。
兴隆会上孙德崖向朱元璋问和州军权归属,朱元璋让他自己进城向和阳王上奏。孙德崖见朱元璋不交出军权,便派手下将领吴通以献宝为名上前舞剑。吴通献的宝是昆吾剑和夜光杯,其中舞昆吾剑的意图便是在于刺杀朱元璋。朱元璋的护卫吴祯是二十八宿的井木犴下凡,从云彩的龙形变化中悟得双剑剑法,擅使一对八尺长剑。他跳出来与吴通较技,当场砍死吴通。孙德崖的将领吕天寿上前帮忙,也被吴祯斩杀。然后吴祯劫持孙德崖为人质,断后掩护朱元璋逃出大营。李善长派大将胡大海接应,朱元璋才得以脱身。
这个故事整体是按照《史记》中的“鸿门宴”框架设计的,在情节上进行了简化,细节描写上还是很不错的。原型“鸿门宴”中的几个主要角色都有替代,过程的描述也较为细腻,算是小说中比较出彩的篇章。尤其是对将领吴祯的描述,呈现出了神话的成分,将其设计成了二十八宿中的井木犴,与朱元璋真命天子的身份相对应。井木犴在二十八宿中地位非常高,是四木禽星之一,也是南方朱雀七宿之首。作者通过这样的神话设计,一方面表现除了明初将领的勇武,另一方面也大肆吹捧朱元璋,符合明朝社会的主旋律。
兴隆会的故事很明显有相当大的杜撰成分,但是其原型却也在朱元璋和孙德崖的冲突中出现过。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并非发生在滁阳王的原型郭子兴去世后争权,而是发生在淮西义军的内斗之中。淮西义军是郭子兴等人响应韩山童和刘福通白莲教起义而拉起来的部队,也是江淮义军中势力较大的一只。这里面山头林立,争权夺利非常厉害,发生了不少的内斗。参与这场内斗的有彭大、赵均用、孙德崖、郭子兴等几方小集团,朱元璋作为郭子兴麾下的将军被卷入其中。后来朱元璋不愿意过深插手内斗,便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
郭子兴和孙德崖堪称死敌,内斗中多次遭受其陷害,仇深似海。若非朱元璋救援,郭子兴早就被孙德崖坑死了。后来朱元璋离开濠州,打下滁州和和州,郭子兴以滁州为基地,才与濠州的孙德崖等人抗衡。朱元璋进驻和州后,由于濠州缺粮,孙德崖带兵来投,朱元璋便安排孙德崖进城驻扎。这件事情引起滁州方面郭子兴的不满,亲字带领军队前往和州兴师问罪。朱元璋安抚了愤怒中的郭子兴,并安排孙德崖离开和州。在孙德崖带兵出城时却与郭子兴的军队发生冲突,郭子兴趁机捉住了孙德崖,而朱元璋却成了孙德崖军队的俘虏。
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形势对朱元璋方面非常不利。郭子兴要杀孙德崖报仇,孙德崖的手下以朱元璋的性命相威胁,双方出现对峙。此时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出场,主动提出了去孙德崖大营当人质,替换朱元璋的办法。徐达到了孙德崖的大营通过贿赂等手段换回朱元璋,朱元璋也承诺回和州后释放孙德崖。等朱元璋离开后,徐达趁乱杀掉守卫出逃,从孙德崖的军中全身而退。朱元璋回去后遵照承诺释放了孙德崖,使得他与郭子兴的关系一度紧张。后来郭子兴去世,孙德崖趁机带兵攻打滁州,反被吴祯和胡大海所杀,淮西义军内斗才告平息。
从史实来看,根本没有什么兴隆会的桥段,朱元璋被孙德崖的军队俘虏完全是乱军之中的行为。徐达一方面劝阻郭子兴杀孙德崖,另一方面主动出面替换朱元璋当人质,表现出了他大智大勇的一面。正如小说中所言,义军中大部分都是所谓的贪财好色之徒和色厉胆薄之辈,并非都是真正的英雄,所以更显得徐达的不凡。徐达的行为虽然冒险,却也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为成为日后明军的第一名将打下基础。后来朱元璋借此机会平定了淮西义军内部的冲突,同时兼并了郭子兴和孙德崖的部队,基本完成了私人势力的打造。而后这些军队随着朱元璋征战天下,开创是近三百年大明朝江山。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