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一生有两大爱好,全是军事相关的,一是地图、二是枪。他除了打仗厉害外,打枪也是一流的。他很小的时候就跟枪结缘了。少年时,他缠着家里的长工,给他做把“土枪”耍耍。师范读书时,他响应组织号召,跟同学凑钱,买了把不知转了多少手的驳壳枪防身。
这是粟裕人生中拥有的第一把真家伙,后来因形势严峻、过于招风,拿到手没多久就处理掉了——不知是卖了还是丢了。参军后,粟裕便是人不离枪、枪不离人。即便是后来,成为有六个警卫贴身保护的野战军司令,他的腰间依旧挂着一把枪。
建国后,粟裕家中有几件杀气腾腾的传家宝——经历非凡、精致别样的枪。这几支枪,有的是来自他的战场缴获,有的是部队赠品,有的是国际友人送的。枪的种类繁多,粟裕不说样样精通吧,起码都懂一些。
一次儿子擦枪,好奇心作祟,就把粟裕珍藏的狙击步枪瞄准镜给卸下来看;粟裕看后,难得大发脾气,但也解释道:“你这样不专业地分解瞄准镜,是会影响射击精度的。”
还有一次,儿子还不懂事,向时任总长的粟裕抱怨,我们自己制造的枪不好用,美国的卡宾枪好,又轻又灵活。粟裕听后很是生气,先是批评了一句,然后严肃且耐心地跟他讲道理。
1966年后,为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所有干部家里的私人武器被要求一律上交。粟裕那些视若珍宝的枪也不例外。交上去之前,粟裕特意把枪擦了一遍,万分不舍地交上去时,再三叮嘱收枪的人,要保管好,“运动”完自己还要拿回家。
粟裕爱枪,同样擅射,弹无虚发。大家都知道,枪是有后座力的;年少习过武的粟裕,参军后还特意练过臂力、手劲。建国初期有按摩师听说他手劲大,有些不服气,特意上门比试,最后两人不分上下。
有一次视察训练场,粟裕拿出一枚铜钱,放到一名战士的准星前,然后命令他开枪。枪声一响,铜钱落地。技痒的粟裕,当即接过那名战士的枪,卧倒趴下,再次把铜钱放在枪的准星上,连续开枪,铜钱就是没掉下来。这让在场的战士们目瞪口呆,觉得自己练得还不够。
打一动不动的“固定靶”不算本事,能打中运动的“移动靶”才是真本事。恰好,粟裕有这样的真本事。有次外出,路边偶遇一只大獾,粟裕举枪不射,非要警卫员惊动一下;大獾受惊后逃得飞快,粟裕只开了一枪,枪响獾倒。
据粟裕老部下、开国中将王必成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跟陶勇、许世友、韩先楚、王建安一起,陪粟裕去野外打猎散心。韩先楚率先发现一群野兔,眼疾手快地拔枪就射,打死一只,其余的被惊得四散而逃。
粟裕不慌不忙,看似不经意、不抱希望的随手一枪,竟把逃得最远的一只野兔打掉。其余四人接连开枪,但是没打到一只兔子。其实除神枪手、活地图身份外,粟裕还精通开车、骑马、划船、包扎、修电器等。
他就算没成为战将、野战军统帅,也是全能的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