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这是张文木著作《基督教佛教兴起对欧亚地区竞争力的影响》的连载,该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目前已经断版,内容收录在《张文木战略文集》第10卷。
第一章 从统一到分裂:古代欧洲地区竞争力优势的形成和丧失——与中国比较
公元前后,佛教和基督教分别在亚洲和欧洲兴起并对古代亚欧大陆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东西方两大体系这段以千年为刻度的此消彼长的历史演变,总结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1963年底,毛泽东在转发中央外事小组、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的指示稿上批示:“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或世界史。”批判神学的关键是认识神学,准确地认识了神学,也就从相当程度上认识了世界历史。认识神学的关键并不是认识神学本身,而是认识神权和王权在世俗物质利益上的分割关系。抓住了这一点,也就从相当程度上抓住了世界古代史尤其是其中的中世纪史的重要线索。一 一个重大历史现象引出的以千年为刻度的地区竞争力话题
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是古今关乎国家和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晋人庚冰有言:“王教不得不一,二之则乱。”其深意不外乎“忠”“患”二字:一个中心曰“忠”,两个中心曰“患”,细察家国人事,运祚旋变,盖出此理。
地区竞争力本质上是体系竞争力,古代欧洲与亚洲地区竞争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罗马体系和中华体系此消彼长的关系。罗马体系与其相应的中华体系均可分为古典时期和后古典时期。有比较意义的是,二者恰恰在前后转折期间出现“各领风骚”一千年,即地区竞争力优劣势以千年为刻度的互置现象。
罗马体系的古典时期持续了1100年,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的“王政时期”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亡;中华体系的古典时期则长达2 600多年,从夏文明出现到“五胡乱华”结束或曰隋朝再次实现国家统一。罗马体系的后古典时期从西罗马灭亡到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或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主权国家体系出现。如以公元476年西罗马结束到1648年签订西荷和约正式确认威斯特伐利亚一系列和约为止,罗马体系的后古典时期的持续时间约为1 170年;与此相应的中华体系的后古典时期可从隋统一至作为主权国家的中华民国出现,为时约1 330年。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体系的古典时期长期保持类似后来欧洲出现且日益加剧的——以至出现“五胡十六国”——破碎化的特点,而同期的西方罗马古典体系则使欧洲在一个罗马法统甚至一个帝国国号下保持着程度越来越高的统一。当历史进入罗马体系的后古典时期,东西方曾呈现出的上述特点戏剧性地发生互置:西方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号下陷入类似东方“五胡乱华”的形势,甚至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欧洲版图的碎化状态因众多主权国家的出现而固化,日益加剧的地区内部冲突——比如“三十年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大大减损了欧洲地区竞争力的正能量。
与此对应,同期的中华体系则进入北魏孝文帝改革及随之而来的从分裂转为程度越来越高的统一;亚洲由此进入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夏体系。此间,中华体系基本在一个法统——不同的只是国号——框架中运行,直至近现代主权国家——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现象,研究这一现象形成的规律,有利于窥探未来世界竞争力转移走向及在此基础上的中国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