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自刘邦从洛阳迁都长安说起——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卅一)
创始人
2025-08-17 01:32:07
0

转眼又是半年的时间没有继续这个漫长的系列了,所谓的那些感慨与理由,早在之前都用过太多次。索性,直接入主题吧。前一段时间,也有朋友和我聊起,说我的文章篇幅都过长,尤其是

《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

这一系列,大部分都在四五千字,确实影响了不少没有阅读长篇文章朋友的体验和我文章的“完播率”,所以从本篇起,字数将控制在3000字左右!

在上篇文章中,我聊到了在秦朝建立时,西安与洛阳这两座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座城市,在那一时期的地位与境遇。简单来说,如果不把咸阳并入西安版图的话,秦的都城就与西安没有什么关联,而洛阳,在秦覆灭时,却仍然是天下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所以,在灭秦之后,下一个王朝“汉”的创立者刘邦,才会将国都定在洛阳!

肯定会有朋友们说我这是瞎扯了!谁不知道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史称

“西汉”

,它的都城是长安呀!历史书上多少年都是这样写的。怎么说呢?在历史记载中,“西汉”的都城确实是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地区。但是,在刘邦刚刚建立王朝的初期,却是第一时间决定把都城设在了洛阳,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205年,在刘邦平定了三秦之地后,南渡平阴津(今天河南洛阳孟津县

河清村附近

),降服

项羽入关时分封的诸侯“河南王”申阳,占据了洛阳城!而在此之前一年,由于支持刘邦“先入关者王秦”,楚国第二任

“楚怀王”熊心

,被项羽指使麾下将领英布在郴城穷泉傍弑杀!这无疑给了刘邦一个在政治上和道德上都立于不败之地得正义的旗帜!于是,在新城(今商丘地区)“三老”董公发布对于项羽弑杀“义帝”的檄文,受到了刘邦的响应。

《汉书·高帝记》中有记:

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

这段话,也是“师出无名”等经典谚语的出处所在。而之后刘邦借机也发布了征讨项羽的檄文,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这也是成语

“大逆不道”

最早的出处!

之后,为了不过度跑题,本篇就不过多介绍关于楚汉相争中的细节了。在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自刎之后,公元前202年2月,众诸侯群集成皋南面的汜水,尊汉王刘邦为皇帝,定都洛阳,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当时刘邦决定定都洛阳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当时的洛阳本身就是周王朝的国都,且在战祸中保留的还算完整,同时,作为

“天下之中”

,对于王朝的统治也有很大的便利!

然而,在仅仅三四个月之后,在听取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娄敬的建议,在深思熟虑后,又将国都迁到了“秦地”,新建都城长安。

《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

中有记

:“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显然,在娄敬问刘邦建都洛阳是不是有意效仿“周”时,刘邦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娄敬却说,周王朝能够在洛阳建都,是因为

“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

,而且洛阳位于“天下之中”,便于管理统治和四方诸侯朝见纳贡!于是

“天下和治,四夷乡风,幕义怀德,附离而并事天子,不电一卒,不战一士,八夷大国之民莫不宾服,其职”

,在这种前提下,洛阳才成为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但此时的“汉”,并不具备周王朝定都洛阳时所拥有的条件!相反,

娄敬分析,此时的汉王朝,还处在新生与动荡的阶段,如果选择洛阳这样一个交通便利的“四战之地”,反倒不利于发展。应该选择一个有天险可守,能够尽快稳固政权的地区作为国都。而旧时的“秦地”恰恰符合这个条件!刘邦听后,虽然觉得有道理,但仍然犹豫不决。便向手下的第一军师张良问策。张良在听取了娄敬的分析后,也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张良给刘邦分析:洛阳虽然也具备山水环抱,易守难攻的天险优势,但缺点是平原的面积太小。

“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受,非用武之国也”!

而关中地区,在群山环抱之中,且“沃野千里,南有巴之饶,北有胡之利”,也就是说关中平原三面有高山天险,

“独以一面东制请候”

。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风水宝地!张良尤其强调:

“此所谓金城于里,天府之国也”。

当然,张良所说的“天府之国”,指的是关中平原!

在得到张良的肯定后,刘邦便打定了定都“秦地”的主意。但当时的“秦都”咸阳已经被项羽焚毁,于是刘邦在洛阳制定了先先至栎阳,同时令萧何在咸阳以东的营建新的宫殿,直到

公元前200年春二月

,未央宫建成,才正式由栎阳徙都,并将都城命名为长安。而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刘邦究竟是待在栎阳还是洛阳,在史学界也是众说纷纭!而以我的认知与理解,在正式迁都长安之前,刘邦的大量政务以及汉王朝的绝大多数政治机构,还是建立在洛阳的。

《史记·高祖本纪》

中有记:

“天下大定,高祖都昧,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雒阳。”

这段记载的是在汉建立初期,

临江王共敖之子共尉“起兵谋反”。而刘邦在“平叛”后,将他押回洛阳斩首。而这种“押回京都斩首示众”的剧情,我们应该并不陌生。这起码证明,当时刘邦的大本营就在洛阳。而在公元前201年,刘邦用计将韩信半“骗”半“擒”带回洛阳,贬为

“淮阴侯”

,也证明了当时的洛阳,实际上就在行使国都得职能。而著名的

“南宫对话”

“剖符立誓”

更是证实了这一点。

在刘邦登基后,在洛阳的“南宫”之中,曾经有过一次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君臣对话!刘邦问群臣,自己为何胜和项羽为何败?《史记》中记:

高起、王陵对曰: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汉书·高帝纪》

记刘邦是这样回复: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群臣说服。这也就是史上著名的

“洛阳南宫对话”!具体内容是何解释,我想能看到这的朋友,绝大多数都不陌生,就是那段别人都很牛逼,但是我是控制牛逼人的人的著名演讲!至于刘邦安排这场对话的深意究竟如何,那也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了!

再有就是

“剖符立誓”

为了安抚麾下战功赫赫的群臣诸将,

刘邦召集众多功臣,将诸多符节一分为二,一半交给受封的功臣,一半留在皇家存档。这也就是所谓的

“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而且立下誓言:

“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黄河像带子那么窄了,泰山薄得似磨刀石,诸位功臣的封国仍安然无恙,你们的子孙也可以世世代代传下去。

然而,这个承诺,也只有一国之君在国都之中郑重其事的许下,才会被众人“感恩戴德”!当然了,这也只是一个美好的,但也从来未曾被君主兑现过得承诺!

所以,尽管这段历史早已被很多人忽略,但它依旧存在,那就是洛阳在“西汉”建立的初期,确实以国都得身份存在过!至于是三四个月还是两三年,这倒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人... 人到五十五,很多事都已看淡。曾经拼命追求的名与利,不再那么重要;曾经在意的人和事,也不再左右你的情绪...
“沸了”!A股大消息:突破2万... 【导读】A股市场融资余额超2万亿元,业内人士展望后市行情 中国基金报记者 晨曦 A股市场活跃度,持续...
喝茶还是喝咖啡?提神持久战,研... 当下,如果你问打工人,在维系人类社会生产力上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是什么? 答案或许是——咖啡因。 现代...
听大师说│张杰,大规模城镇化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茅盾文学奖...
原创 4...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文丨...
原创 永...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明朝开国名将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统率20...
原创 赵... 文 / 子玉 决定一个人发展上限的因素有很多,但原生家庭和个人选择绝对是主要因素,赵匡胤就是靠这两张...
原创 如... 如果可以穿越,那我肯定希望能利用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令自己有权有势又有钱。就比如现在能让我回到二十年前...
原创 张... [作者按]这是张文木著作《基督教佛教兴起对欧亚地区竞争力的影响》的连载,该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单行...
2025年新生代命名指南:融合... 一、2025年时代特征与命名趋势 2025年作为乙巳蛇年,天干乙木与地支巳火形成"木火通明"之象,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