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晁错的车马于长安东市徐徐行驶,却被中尉阻拦停驻。旋即,中尉当街宣读汉景帝的诏书,晁错竟遭当街腰斩之刑。彼时,晁错仍身着朝服,这一切发生得极为突兀,他全然未曾知晓……
献策于天子,防御匈奴,坚定削藩
接下来咱们聊一聊这位西汉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晁错。晁错,出生于
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自幼好读书,喜爱儒学,后来入宫作太子舍人。彼时,是汉文帝年代,晁错经常给汉文帝献策,深得汉文帝喜爱,后来作了太子的老师,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创的文景之治,上承吕后当权国家动乱的局面,下启汉武帝开拓疆域进击匈奴时代。文景之治时期,西汉国力逐渐充裕,轻摇赋税,在边关防御和百姓生活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而,开创文景之治的功臣就好不了晁错的献策。
晁错的很多思想继承了贾谊的理念,就是写《过秦论》的那个贾谊。王勃在《滕王阁序》里也写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也是在说贾谊。贾谊,是一个被屈才的人,他的很多政治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君主采纳。然而,后来的汉武帝却把他的政策贯彻了下来。
晁错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蛮夷攻蛮夷”。
晁错认为应该根据中原民族和匈奴民族的作战特征,充分发挥中原将士的优势,在有利于中原将士的前提下主动出击匈奴;
边塞移民,积极防御。
文帝拒绝了晁错的主动出击匈奴的建议,晁错就向文帝建议向边塞移民,让老百姓和当地的将士融为一体,让老百姓把边塞作为自己的家,对安置的移民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纳粟授爵。
全国上下的老百姓、商人等向边塞运输粮食物资,可以根据物资多少换取不同的官位或者用于赎罪。
坚定削藩。
晁错认为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在这条路上,晁错一根筋走到底,正是因为削藩,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晁错的性格
《史记》、《汉书》,描述晁错时都用了四个字“
峭、直、刻、深
”,也即严厉、刚直、苛刻、心狠。
晁错的性格很直,得罪了很多人,和很多人关系都不好。在汉景帝年代,除了皇帝本身,没有和他关系好的人。丞相、中尉、廷尉最后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晁错最后被斩于市。
当时的大臣诸如周亚夫、窦婴、栾布、袁盎都和晁错结怨。皇帝更是因为听了袁盎的建议,下了杀晁错的决心。这些怨恨都是晁错之前和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或因为政见不合、或因为攀比嫉妒。甚至连窦太后也劝皇帝杀了晁错,窦太后对皇帝说:“你想保护一个晁错,而丢了大汉的江山吗?”晁错的父亲也劝他收手,对他说:“你这么做有利于汉朝,但是要让我们晁家断后啊”。
七国叛乱
晁错削藩变成了他一个人的战斗,因为汉景帝下了削藩策,吴国联合其他六国发动了七国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汉景帝最终抵挡不过众臣的意见,杀了晁错。一代忠臣为国鞠躬尽瘁,颇有商鞅变法的气魄。
虽然,杀了晁错,但是吴王刘濞已经下了心要造反,即使杀了晁错,他依旧要造反。然而,这场叛乱,在经历了三个月之后被平定。而周亚夫、窦婴都是平定叛乱的功臣,但是呢,天道好轮回,这两个最后结果也没有善终。
启示
1、事缓则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着急,要慢慢寻找突破口,各个击破。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有些诸侯国并不想造反,他们也拿不定主意,这个时候应该争取他们,就像梁王一样争取。可以先削几个小国的藩地,暂停一下削藩,再过几年,接着削藩,制定类似五年计划之类的削藩策。
2、多结交朋友,少一个敌人,多一条路。
无论是职场还是官场,能少一个敌人就少一个敌人。晁错做事非常严厉,对不符合规矩的、办错事的人严厉处罚,太容易得罪人。尤其是初到一个地方,多去认识人,圆滑一点,即使意见不合,也不要太直白地说,伤了人的心。
3、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情绪左右自己。
做事情不要情绪化,尤其在意见不合的时候,争吵的时候,晁错和很多人都吵过架,每次都不能友好协商解决问题,这也是他为什么树敌众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