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站长奉命调查杂牌司令,司令吓得瘫倒,却不知道站长是地下党
1947年的江苏宿迁,一场看似平常的军中宴席上演着惊心动魄的较量。军统少将设计委员周镐正与第1保安纵队司令孙良诚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孙良诚却不知自己已经成为蒋介石亲自下令调查的对象。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来调查"通共"的军统干将,竟然也藏着不为人知的身份。当周镐出示蒋介石手令的那一刻,孙良诚当场瘫倒,可谁能想到,这位曾在南京城里周旋于汪伪政权的军统站长,早已暗中为革命事业奔走。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场隐秘较量?这位军统少将又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
一、军统干将的特殊使命
1947年的夏天,南京城内暗流涌动。蒋介石的办公桌上,一份来自军统特务的密报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密报中说,驻守宿迁的第1保安纵队少将司令孙良诚,近期频繁与新四军代表接触,恐有通共之嫌。
这份密报让蒋介石震怒不已。世人不知,蒋介石对杂牌将领的忠诚度向来存疑。孙良诚这个名字,在他的黑名单上早已标注了好几笔。抗战时期,孙良诚曾投靠汪精卫政权,担任过伪军上将、伪开封绥靖公署主任等职。虽然在抗战胜利后立即倒戈,上缴了军队和地盘,但蒋介石对这样的投机分子从未放心。
"立即派人前往调查!"蒋介石在密报上批示道。这道命令很快落到了军统少将设计委员周镐的案头。周镐接到任务后,立即带着两名亲信,乘坐一辆黑色轿车,沿着京沪公路向北驶去。
世人皆知周镐是军统南京站的"老江湖",却不知他早在抗战时期就已打入汪伪内部。当时,他奉命投靠汪伪政权的三把手周佛海,被委任为少将科长。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与孙良诚建立了交情。
1947年7月的一个下午,周镐一行抵达宿迁。孙良诚得知老朋友到访,立即在司令部大院摆下酒宴。觥筹交错间,周镐发现孙良诚举止反常,频频打量自己的神色。
"老孙啊,你这是怎么了?"周镐笑着问道。
"没什么,就是最近睡得不太安稳。"孙良诚擦了擦额头的汗珠。
酒过三巡,周镐让两名随从先行离席。待司令部的人都散去后,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盖有蒋介石印章的手令,轻轻放在桌上。
"老孙,这是委座的手令。"周镐说,"有人举报你与新四军有来往,我奉命来调查此事。"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孙良诚的脸瞬间变得煞白。他颤抖着手想去拿那份手令,却一个趔趄,整个人瘫倒在太师椅上。
"周兄,我……我……"孙良诚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其实,孙良诚确实与新四军有联系。自从他的部队调防到苏北后,多次在战场上损兵折将,早就对与解放军作战心存畏惧。为了自保,他暗中派人与新四军代表接触,双方约定互不侵犯。
此时的孙良诚哪里知道,坐在对面的这位军统少将,实际上早已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周镐此行的真实目的,并非调查他是否通共,而是要策反他投向革命的阵营。
二、从反蒋者到军统干将
1934年的武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里正进行一场例行的政治测验。教室里,一名身材瘦削的年轻学员在答卷上写下了几段批评现政府的文字。这名学员就是就读于第七期的周镐。三天后,校方以"思想不纯"为由,将他除名开除。
这次开除成为周镐人生的转折点。离开黄埔军校后,他辗转来到福建。当时的福建省主席陈仪正与国民党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密谋发动"反蒋救国"运动。周镐通过老乡介绍,加入了这个反蒋组织。
1934年11月,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周镐被任命为福建政府联络处的一名文员。然而,这个声势浩大的反蒋运动仅维持了短短两个月就被镇压。12月,大批宪兵突然包围了联络处,周镐与其他数十名工作人员被逮捕。
在南京监狱里,狱警每天都会提走几个人进行审讯。一个雨天的早晨,轮到了周镐。他被带到一间灯光昏暗的审讯室,审讯者坐在阴影里,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
"你很年轻。"那人开口说话了,声音低沉有力,"为什么要参加反对委座的叛乱?"
这个声音的主人就是军统特务头子戴笠。通过审讯档案,戴笠发现周镐是个可造之材:年轻,有文化,擅长交际,还会说日语。这正是军统所需要的人才。
"加入军统,为国效力。"戴笠向周镐抛出了橄榄枝,"否则,你知道叛国罪的下场。"
就这样,周镐被迫加入了军统。戴笠给了他一个代号:"蓝天"。从此,这个曾经的反蒋分子开始了他在军统的特务生涯。
戴笠很快发现周镐确实有过人之处。1935年,他被派往上海,打入日本特务机关。短短半年,就成功获取了大量情报。这份出色的工作表现,让他获得了戴笠的充分信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周镐被派往南京,担任军统南京站站长。表面上,他是一名在日本人开设的贸易公司工作的职员。实际上,他在收集日军情报的同时,还要监视汪精卫政权的动向。
为了打入汪伪核心圈子,周镐经常出入南京的高级俱乐部。在那里,他认识了汪伪政府的财政部长周佛海。这位汪伪政权的三号人物对这个能说会道的年轻人颇有好感,很快就把他提拔为少将科长。
然而,即便身在军统,周镐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暗中记录着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官员贪污、物价飞涨、百姓挨饿。这些见闻,让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1944年底的一天,周佛海召见周镐,要他担任新成立的苏北绥靖公署总参议。这个职务意味着他将接触到更多的军事情报。同时,他还结识了同样在绥靖公署任职的孙良诚。两人都是从边缘一步步爬上来的,很快就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密友。
三、隐藏在军统中的地下党员
1945年初的南京,一场秘密会议在城郊一座普通民宅中举行。中共地下党组织派来的联络员正在与周镐见面。这是他们第三次接触,经过反复考察和严格审查,组织决定发展周镐为中共党员。
在这栋看似普通的民宅里,周镐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给了他一个新的代号:"红松"。从此,这位军统南京站的重要干将开始了他作为一名地下党员的双重生活。
为了掩护身份,周镐表面上继续积极为军统工作。他向戴笠汇报大量情报,但这些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信息。与此同时,他将获得的重要军事情报通过隐秘渠道传递给党组织。
1946年春天,一场意外的遭遇让周镐陷入危险。军统内部一名特务发现他深夜在城郊与人秘密接头。这名特务将情况上报给了戴笠的亲信。为了消除嫌疑,周镐不得不使出一招险棋。
他主动向戴笠汇报说,自己正在跟踪一个可疑的汪伪余孽。为了取得对方信任,他不得不在深夜与其见面。随后,他还交上了一份详细的情报,内容是关于某些前汪伪官员准备潜逃香港的计划。这份看似重要的情报,实际上是他精心编造的。
这一招果然奏效。不仅打消了戴笠的疑虑,反而让他更加信任周镐。1946年底,戴笠破格提拔周镐为军统少将设计委员,这个职位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机密信息。
在此期间,周镐开始注意到驻守苏北的杂牌部队。这些部队虽然名义上归属国民党,但军心涣散,战斗力低下。他认为这些部队是可以争取的对象,于是向组织提出了策反计划。
1947年初,他通过在军统的关系网,暗中打探这些杂牌部队的情况。很快,他就获得了一份详细名单,其中包括了他的老相识孙良诚。据情报显示,孙良诚的部队已经出现动摇迹象,多次避免与解放军正面交战。
这正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周镐立即向组织汇报了这一情况。组织经过研究,认为可以尝试策反孙良诚及其部队。但是,如何接近孙良诚而不引起怀疑,成为一个难题。
就在这时,军统特务部门截获了一份关于孙良诚可能通共的密报。这份密报很快就送到了蒋介石的案头。当蒋介石下令派人调查此事时,周镐立即请缨,表示愿意亲自前往核实。
这个任务恰好给了周镐一个完美的掩护。他可以借调查之名,光明正大地与孙良诚接触。而且,由于他们曾在苏北绥靖公署共事,这次见面也显得顺理成章。
四、一场惊心动魄的策反行动
1947年7月的宿迁司令部,在孙良诚因蒋介石的手令而惊慌失措时,周镐开始了他精心策划的策反行动。他让随行的两名军统特务暂时离开,房间里只剩下他和孙良诚两人。
"老孙,别慌。"周镐递给孙良诚一杯茶,"我这次来,其实是来帮你的。"
孙良诚闻言一愣。周镐从公文包里取出另一份文件,这是一份详细记录孙良诚部队近期活动的报告。报告中不仅有与新四军代表接触的时间、地点,还有具体的谈话内容。
"这些都是真的?"周镐问道。
孙良诚瘫坐在椅子上,面如土色。这些秘密接触,他认为做得天衣无缝,没想到还是被人发现了。正当他准备否认时,周镐突然压低声音说:"老孙,你还记得咱们在苏北绥靖公署时的约定吗?"
这句话让孙良诚愣住了。1944年底,他们在苏北绥靖公署共事时,确实有过一次深夜长谈。当时两人都对国民党的腐败表示不满,并约定日后要寻找一条出路。
"现在,机会来了。"周镐说着,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枚铜质徽章。这是一枚普通的铜章,但在特定的灯光下,可以看到上面隐约浮现出一个"党"字。
孙良诚一眼认出,这是中共地下党员的联络信物。他猛地抬头看向周镐,后者正含笑点头。一瞬间,孙良诚明白了一切。
接下来的谈话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周镐向孙良诚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军事形势:解放军在华北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在东北的节节败退,以及百姓对国民党统治的普遍不满。
"你的部队有5000人,都是能征善战的好兄弟。"周镐说,"但在国民党这边,他们只是炮灰。你应该带着他们投向光明的未来。"
孙良诚沉默许久,最后说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如果我率部起义,蒋介石一定会派军队围剿。以我们的实力,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周镐早有准备:"组织已经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你部起义后,新四军会立即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调动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同时,我们在南京和上海的地下组织也会配合行动,确保你们安全撤离。"
为了打消孙良诚的顾虑,周镐还拿出了一份详细的行动方案。方案中不仅有具体的起义时间、路线,还包括了新四军的接应计划。这份方案经过反复推敲,考虑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最终,孙良诚同意了起义计划。按照约定,他需要在一个月内秘密做好准备工作,等待组织的进一步指示。而周镐则会回南京向蒋介石汇报调查结果,声称孙良诚只是为了自保而与新四军暂时互不侵犯,并无通共之实。
五、起义风波中的生死抉择
1947年8月15日,宿迁城外的一个小村庄内,几个身着便装的人正在进行最后的策划会议。这是起义前的最后准备,而此时的南京军统总部已经开始对孙良诚部的异常调动产生怀疑。
当天下午,一份加急电报传到了周镐的办公室。电报显示,军统特务部门发现孙良诚部队近日频繁调动,疑似有异常举动。更为棘手的是,戴笠已经派出了一支特别行动小组前往宿迁。
形势危急,周镐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他以军统少将设计委员的身份,向特别行动小组发出命令,要求他们改道泰州,声称那里发现了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重要线索。与此同时,他让自己的亲信带着一份临时伪造的调令,前往宿迁通知孙良诚提前行动。
8月16日凌晨,当曙光还未照亮大地时,孙良诚部队已经开始秘密集结。按照计划,部队分成三路:主力部队由孙良诚亲自率领,向西北方向的淮海地区挺进;第二路由副官长带领,负责掩护主力转移;第三路则由政治部主任指挥,佯装追击"叛逃部队",实则断后。
就在起义部队开始行动的同时,新四军也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他们在多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迫使国民党军队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从而为孙良诚部队的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一支原本驻扎在泗阳的国民党军队提前得到消息,对孙良诚部队发起突袭。在混乱中,掩护部队的副官长身负重伤,被俘虏。在严刑拷打下,他暴露了周镐参与策反的事实。
消息传到南京时,戴笠勃然大怒,立即下令逮捕周镐。但周镐早有准备,他在得知副官长被俘的第一时间,就启动了撤离计划。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他化装成货船搬运工,连夜离开了南京。
与此同时,孙良诚的主力部队在激烈交火中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堵,成功与新四军部队会合。这支起义部队为解放军带来了大量武器弹药,其中包括美式装备和重型火炮,极大地增强了解放军的火力。
起义成功后,周镐辗转来到了华北解放区。在那里,他见到了许多老战友,包括成功突围的孙良诚。这次起义不仅带走了一支精锐部队,还打开了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缺口,为解放军后续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中,周镐继续发挥他在情报工作方面的专长,为解放军提供了大量valuable的军事情报。而孙良诚的部队,在改编后也成为了解放军的一支劲旅,在淮海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1948年底,当解放军开始对南京发起总攻时,周镐和孙良诚带领部队重返故地。他们亲眼目睹了国民党统治在这片土地上的终结,见证了新中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