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中,李鸿章堪称为“再造玄黄之人”的代表,他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齐名。对于这四位名臣,若问谁最能干、谁对中国贡献最大,或许会有百人百答的不同见解。然而,若论谁最富有,答案却显而易见,无疑是慈禧太后眼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一生仕途一帆风顺,官二代身份、曾国藩的提携以及参与剿灭太平天国的经历,使他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重要职务。他的才干和政绩在军事、洋务和外交领域都有卓越表现。然而,李鸿章的真正出彩之处不仅仅在于政绩,更在于他聚敛财富的本领。 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李鸿章纵容手下抢劫掠夺,搜刮了大量财富。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李鸿章长期担任封疆大吏,通过以权谋私和利益交换等手段,继续积累家产。而后,他主持洋务运动,兴办国有企业,虽然这些企业效率低下,却为他自己带来丰厚的利润。 有了足够的财富,李鸿章在生活水平上也居于晚清四大名臣之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北洋水师惨败,李鸿章作为负责人被撤职。此后,他在北京贤良寺过着悠闲的生活,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中描述了他的日常:“早间六七钟起,稍进餐点,即检阅公事……午间饭量颇佳,饭后更进浓粥一碗,鸡汁一杯。少停,更服铁水一盅。即脱去长袍,短衣负手,出廊下散步,非严寒冰雪不御长衣……一家人伺门外,大声报曰:‘够矣!’即牵帘而入,瞑坐皮椅上,更进铁酒一盅,一伺者为之扑捏两腿……凡历数十百日,皆一无更变。”表面上,他的生活看似平凡,但实际上,他对待细节的苛求可见一斑。他熬制的鸡汤,采用了精心配制的“电气”,每膳供应双鸡之精汁,经侍医诊验,常上电气。在饮食上,他热衷于享用洋酒、咖啡和高档洋货,甚至喝的水都是从荷兰进口的。这些奢侈的享受无疑需要大量的银子。
与他生活奢侈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恩师曾国藩的生活相当朴素。在曾国藩与洋枪队统领戈登会面时,戈登的随员发现曾国藩“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看似比一个乞丐还差。这些对比彰显了李鸿章追求富贵享乐的生活态度。
尽管李鸿章在北京养老时,一年花费至少1万两银子,但这并未阻止他在贤良寺修房子时拨出6000两银子。他在家书中表示:“吾年衰耄,当终老京师,岁需食用应酬万馀金,时形竭蹶,不复能顾家事。”这一表态再次凸显了他不惜金钱追求奢华生活的决心。
总体来说,李鸿章是一位既有政绩又有财富的名臣。他在军事、洋务、外交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无疑为晚清的政治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他聚敛财富的手段也令人深感矛盾。他的生活奢侈,对于他个人而言或许是一种享受,但对于社会而言,则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在李鸿章这位既有政治智慧又有商业头脑的名臣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段晚清时期政商合一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