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马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整体时代氛围洋溢着富丽恢弘、热烈向上的气息。唐三彩,作为唐代最具标志性的陶器,最能体现出盛世的风采。其中,唐三彩马更是以其生动逼真的形象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唐代艺术品中的佼佼者。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依据形态,唐三彩马大致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五类:奔马俑、提腿马俑、马上人俑、马拉车俑、立马俑,它们形态多样、自由奔放,或两耳上耸,双目圆睁,或表现出伫立时的宁静,或展现出奔跑时的矫健,无不令人赞叹。色彩上,唐三彩以黄、绿、褐为主要色调,因此得名,并辅以天蓝、赭黄、白、茄紫等多种色彩,色彩鲜艳且富有层次。
除造型和色彩外,唐三彩马的工艺也极为精湛。匠人们通过模具成型、手工捏塑、雕刻等多种技法,将马匹的毛发、肌肉、骨骼等细节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们还在马匹身上装饰了络头、攀胸、鞦带等配饰,以及杏叶形饰物、鞍袱、雕花垫和障泥等装饰物,装饰手法变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见常新的感觉。唐三彩马之所以成为唐代艺术品中的代表,与唐代社会对马的喜爱密不可分。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马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在唐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李唐皇室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对骑马狩猎尤为推崇,李世民曾视骑马狩猎为人生乐事之一,唐玄宗则在生日庆典上让舞马表演。唐三彩马作为唐代艺术品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唐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艺术点评: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秋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褐三色釉。体态丰满,颈部粗壮,臀部发达,骨肉分布均匀,线条优美流畅,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从中可以看出唐代审美中对健壮体态的偏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