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个人在打仗的时候经常出奇制胜,陈老总都直呼此人厉害,开国57位上将里边有一半都是他的部下,他可谓是戎马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很重要的功劳。
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粟裕
粟裕出生于湖南,粟裕的爷爷曾经有很多的田地,粟裕的爸爸是一个秀才,家境可以说非常的好,粟裕不同于他的父亲,他从小就喜欢打打闹闹,舞刀弄枪。本来粟裕完全可以继承家产安安静静的做一个富二代,但是粟裕不安于现状,一直想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到了粟裕6岁的时候,粟裕的爷爷去世了,家庭条件也慢慢不如以前,他的爷爷有很多孩子,很快家产就被分完了,粟裕的家庭条件急速下降,后来去到了省城,虽然粟裕的家庭中落了,但是粟裕一点也不在乎这个,粟裕本来就想自己打拼。
到了1924年,粟裕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从马日事变当中粟裕感觉到了革命的影响,粟裕遇到了叶挺等人,在与叶挺的交流下,粟裕坚定了自己的信仰,粟裕想要革命。于是走进了北伐战争的战场。
虽然粟裕没有上过军校,并没有系统的嘘学习过打仗以及战术的理论知识,但是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分析能力使他在军事战略中出类拔萃。粟裕的善于思考和分析事情的主客观因素,使他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首先,粟裕的思考方式十分全面。他能够将事情的主客观因素都纳入思考范围,从不片面看待问题。他不仅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条件,还会深入分析对手的能力和意图。他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全面了解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全面思考的能力使他能够在战场上出奇制胜。
其次,粟裕善于分析事情的可能结果。他能够提前预测事情的进展,并对各种可能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他会考虑到各种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做好充分准备。这种预测能力使他能够在战场上灵活应对,抓住对手的弱点,取得胜利。
最重要的是,粟裕总是能够出奇制胜。他通过对战场形势的全面思考和对可能结果的准确分析,能够找到对手的破绽和弱点,并采取合适的战术和策略进行打击。他的出奇制胜不仅体现在战术层面上,更体现在战略层面上。他能够发现对手的战略意图,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为我方争取到战略上的制胜。
苏中战役
苏中战役,以七战七捷闻名。毛泽东高度赞扬,通令全军学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内容。朱总司令评价:"打得好,打得好,开了个好头。"
本来蒋介石委任李默庵担任第一绥靖区司令长官,并调集12万士兵在南通和泰州地区向苏中解放区展开进攻。此次进攻的战略目标是占领苏中解放区,以削弱其对南京和上海的威胁,并与徐州和蚌埠地区的国民党军进行合作,共同消灭苏皖解放区,最终占领淮阴。
但是为了应对国民党的战略,粟裕带领着华中野战军去了淮南,希望能够配合山东野战军的行动,这次战斗的目的就是歼灭敌人的力量建立自己的优势。粟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始了思考,因为淮南地区当时比较落后,人口也相对较少,但是苏中地区民心稳固,将士们也比较熟悉当地的民情,所以可以跟当地的居民打配合。
粟裕向蒋介石提出建议,建议首先在内线进行战斗,然后再扩大到外线。尽管华中野战军装备落后,兵力处于劣势,但粟裕和其他将领具有昂扬的斗志,对地形和民情熟悉,不惧强敌,并且善于调动军民的积极性。这为苏中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粟裕参加的过的著名战役可远不止这一件。
但是为什么没有成为元帅呢?
粟裕可谓是老一辈的革命前辈了,但是在1955年的时候,他只被授予了大将的军衔,为什么粟裕没有被评为元帅呢?毕竟粟裕的资质以及战绩都很优秀。
粟裕没有当选为元帅,这并不是因为他缺乏资历,而是由于元帅名额有限。在1953年的第一轮名单中,粟裕被列入但未正式公布,他自己谦让了。在1955年的第二轮名单中,他未被列入,周总理力挺陈毅封为元帅。然而,元帅名额有限,是党中央综合权衡的结果。毛主席曾表示,粟裕在资历和经历上都符合成为元帅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名额有限,他未能获选。
毛主席对粟裕的军衔问题进行讨论时,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粟裕曾三次辞去元帅职务,但毛主席认为粟裕在新中国建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功绩、经历、才干和品德上都有资格担任元帅。毛主席指出,在解放战争中,粟裕的名字在华东地区是家喻户晓的。虽然毛主席理解粟裕请求辞去元帅职务的决定,但他认为这只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表现,因为粟裕还未到授衔的时候。
毛主席不认同那些为了争夺军衔而闹事的人,并表示他们不值得赞扬。相比之下,毛主席赞赏粟裕的行为,称他实在是难得的人物。粟裕放弃了三次高职,包括1945年辞去华中军区司令员职务、1948年辞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职务,以及辞去元帅军衔。
毛主席还明确表示,粟裕放弃了两次司令职位和一次元帅职位,这样的人才实在难得,他应该担任大将,并补充说他是第一位大将。
结语
尽管粟裕没有获得元帅军衔,但他的排名是一千多名开国将军中的第一位,也是新中国的第一大将。因此,他并不可惜。粟裕将军的丰功伟绩早已深入人心,他在国人心中早已成为永远的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