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界,有一段佳话广为流传。它讲述了两位外交巨擘之间的一次温馨而又幽默的重逢。这两位主角,一位是退休的老前辈钱其琛,另一位是曾经的得意门生李肇星。多年未见,当李肇星满怀敬意地前去拜访时,却不料一开口就惹得钱老哈哈大笑。"四个字讲错三个",钱老打趣道。这句看似调侃的话语,却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它又如何揭示了这对亦师亦友的外交家之间独特的情谊?在这次重逢背后,又有着怎样精彩的往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外交轶事,探寻其中的趣味与启示。
初识钱其琛:李肇星的外交启蒙
1977年,对于26岁的李肇星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结束了在肯尼亚大使馆的工作,回到了北京。带着在非洲积累的外交经验,李肇星满怀期待地加入了外交部新闻司。
当时的新闻司司长正是钱其琛,一位在外交界已经小有名气的资深外交官。李肇星早就听说过钱其琛的大名,对于即将与这位外交界的"大佬"共事,他既兴奋又紧张。
然而,李肇星对钱其琛的第一印象,却与他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在新闻司报到的那天,李肇星左顾右盼,试图在办公室里找到一个看起来像领导的人。但他的目光掠过了一个坐在窗边,看起来平易近人的中年人。
直到处长指出那位就是钱其琛,李肇星才如梦初醒。他立即向钱其琛鞠躬,大声喊道:"钱司长好!"这一幕立刻引发了办公室里其他同事的笑声。
原来,在外交部,尤其是在钱其琛领导的新闻司,大家都习惯了直呼其名的亲切氛围。由于钱其琛年纪稍长,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钱"。李肇星这正式而拘谨的称呼,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兀。
钱其琛并没有因为李肇星的"失误"而感到不悦。相反,他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朝气和认真。从那天起,钱其琛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李肇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钱其琛经常给李肇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比如,让他负责起草一些重要的外交文件,或者参与接待外国记者的工作。每次任务完成后,钱其琛都会耐心地指出李肇星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不断提升外交技能。
有一次,李肇星在起草一份关于中美关系的新闻稿时,措辞过于激进。钱其琛看后,并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和李肇星一起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引导他思考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能留有余地。这种循循善诱的教导方式,让李肇星受益匪浅。
钱其琛还经常鼓励李肇星多学习外语。他告诉李肇星,一个优秀的外交官,不仅要精通外语,更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在钱其琛的建议下,李肇星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和法语,为日后的外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打开,外交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钱其琛带领新闻司的同事们,积极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做准备。他常常组织大家讨论国际热点问题,鼓励年轻外交官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氛围中,李肇星的外交思维得到了快速的锻炼和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肇星逐渐适应了新闻司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理解钱其琛的领导风格。他发现,钱其琛虽然平易近人,但在工作中却极其严谨。每一份文件,每一次发言,钱其琛都会反复推敲,力求准确无误。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李肇星,成为他日后外交生涯的重要指引。
在新闻司的这段时光,对李肇星来说,既是外交技能的学习期,也是外交理念的塑造期。钱其琛不仅教会了他外交工作的具体技巧,更向他传授了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诲,为李肇星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共事岁月:师徒携手开创外交新局
1982年3月,中国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悄然来临。经过近30年的紧张对峙,中苏关系终于出现了缓和的迹象。苏联方面释放了友好信号,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为了妥善处理这一敏感而又关键的外交局面,中国外交部决定首次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并指定经验丰富的钱其琛担任这一重要角色。
这次新闻发布会的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苏关系可能转折的关键点。钱其琛深知肩上的重担,他需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要为未来的关系改善留下余地。作为他的得力助手和翻译,李肇星被选中陪同钱其琛出席这次至关重要的发布会。
发布会当天,国际记者云集北京。现场气氛紧张而又充满期待。钱其琛沉着冷静地走上发言台,李肇星则站在一旁,随时准备提供翻译支持。
面对记者们犀利的提问,钱其琛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和沟通技巧。当一位西方记者询问中国是否准备改变对苏联的态度时,钱其琛巧妙地回答:"中国一贯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包括苏联。"这个回答既表明了中国的一贯立场,又为未来关系改善留下了空间。
李肇星在翻译这些回答时,不仅准确传达了钱其琛的原意,还恰当地把握了语气和语调,展现出了作为一名优秀翻译的专业素养。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也深刻体会到了钱其琛处理复杂外交问题的高超技巧。
发布会进行到中段时,一位苏联记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是否?"这个问题触及了中苏关系中最敏感的领土争议问题。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钱其琛听完李肇星的翻译后,稍作思考,然后从容不迫地回答:"中苏边界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不会要求单方面的让步,也不会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让步。"
这个回答既坚持了中国的立场,又避免了直接挑衅,为未来的谈判留下了余地。李肇星在翻译这段话时,准确地传达了钱其琛的每一个词的分量,展现出了高度的专业素养。
发布会持续了近两个小时,钱其琛回答了二十多个问题,涉及中苏关系、国际形势、中国改革开放等多个方面。整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性,不卑不亢,展现出了一位资深外交家的风范。
发布会结束后,国际媒体对中国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发布会为中苏关系的缓和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尊重。
对李肇星来说,这次经历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不仅亲眼目睹了钱其琛处理复杂外交问题的高超技巧,还通过翻译工作,深入理解了每一个外交用语背后的深意。这次经历大大提升了李肇星的外交素养,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随后的日子里,钱其琛经常与李肇星讨论这次发布会的细节,分析每一个问题背后的国际关系动向,教导李肇星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把握分寸。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教导,成为了李肇星外交生涯中最珍贵的财富。
1982年的这次新闻发布会,不仅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钱其琛和李肇星这对师徒携手开创外交新局的重要时刻。它标志着中国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预示着李肇星在外交舞台上的未来发展。
角色转换:从学生到同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肇星在外交领域的经验和能力不断积累。1995年,一个重要的时刻到来了。在这一年,李肇星被任命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这个曾经由他的导师钱其琛担任的职位。这一任命标志着李肇星从学生到同事的角色转变,也预示着他在外交舞台上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李肇星上任后不久,就面临了一个重大挑战。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事件引发了中美关系的严重危机。作为新闻司司长,李肇星需要在国际舞台上阐明中国的立场,同时也要为可能的外交斡旋留下余地。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肇星想起了多年前钱其琛处理中苏关系时的冷静和智慧。他决定采取类似的策略,既表达中国的坚定立场,又不完全关闭对话的大门。
在一次重要的新闻发布会上,李肇星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媒体表示:"中国政府对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损害了中美关系的基础。"但他随即又补充道:"然而,我们仍然希望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解决分歧,维护中美关系的大局。"
这个表态既表达了中国的坚定立场,又为未来的谈判留下了空间。国际媒体对李肇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展现了成熟的外交智慧。
事后,钱其琛,当时已经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对李肇星的处理给予了肯定。他说:"小李,你处理得不错。既表明了立场,又没有把门关死。这就是外交的艺术。"
这次危机的成功处理,不仅展现了李肇星作为外交官的成长,也标志着他与钱其琛之间的关系逐渐从师生转变为同事和朋友。
1998年,中国外交部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新闻司司长,李肇星被指定为首批新闻发言人之一。这一角色让他有机会更多地站在国际舞台的前沿,直接面对全球媒体。
在担任新闻发言人期间,李肇星处理了多起重大外交事件。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1999年5月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也给中美关系带来了严重冲击。
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李肇星就召开了紧急新闻发布会。面对国内外记者的质询,他沉着冷静地表示:"中国政府对这一野蛮行径表示最强烈的谴责。我们要求北约和美国政府立即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并就轰炸中国使馆一事向中国政府和人民作出正式道歉。"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李肇星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技巧。当有记者问及中国是否会采取军事报复时,他巧妙地回避了直接回答,而是强调:"中国政府保留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权利。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恢复巴尔干地区的和平。"
这次发布会的表现,让李肇星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人们普遍认为,他在表达中国立场的同时,也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理性和克制。
钱其琛在私下里对李肇星说:"小李,你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外交家了。你的表现,让我想起了当年我处理中苏关系时的情景。现在,你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肇星在外交舞台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他不仅继承了钱其琛的外交智慧,还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外交风格。他的幽默感和语言才能,让他在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时显得游刃有余。
2000年,李肇星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在新的岗位上,他开始更多地参与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这一时期,他与钱其琛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人从师生、同事,逐渐发展成为互相信任、彼此欣赏的朋友。
在一次外交部内部会议上,钱其琛笑着对其他同事说:"看到小李现在的表现,我感到非常欣慰。他不仅继承了我们这一代外交官的优良传统,还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开创了自己的风格。这就是我们外交事业薪火相传的最好体现。"
薪火相传:共同应对国际挑战
2003年3月,李肇星正式接任外交部长一职,成为新一代中国外交的掌舵人。这一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国外交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新任外长,李肇星肩负着重要使命,而他的导师兼前任钱其琛则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继续在外交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就在李肇星上任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席卷全球——SARS疫情爆发。这场疫情不仅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更是一次对中国外交的严峻考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和信息透明度提出质疑,一些国家甚至采取了针对中国的限制措施。
面对这一复杂局面,李肇星和钱其琛携手应对。他们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外交策略,旨在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同时促进全球合作抗疫。
2003年4月,李肇星在一次重要的国际记者会上宣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SARS疫情,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同时,我们也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与此同时,钱其琛利用其丰富的外交经验和广泛的国际人脉,在幕后进行了大量工作。他与多个国家的高层领导人进行了电话会谈,解释中国的防疫措施,并寻求国际支持。
这种前台后台相互配合的策略收到了良好效果。随着中国防疫措施的加强和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态度逐渐转变。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的防疫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多个国家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
SARS危机的成功应对,不仅展现了李肇星作为新任外长的领导能力,也体现了钱其琛的智慧和经验。两人的密切合作,为中国在这场全球危机中赢得了宝贵的国际声誉。
2004年,中国外交面临另一个重大挑战——台海局势再度紧张。在这个敏感时期,李肇星和钱其琛再次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李肇星在多个国际场合明确表达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在一次联合国大会发言中,他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
与此同时,钱其琛利用其在美国的人脉资源,与美国高层进行了多次非正式沟通。他向美方解释了中国的立场,并强调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各方利益。
这种公开表态与私下沟通相结合的策略,有效地稳定了台海局势。美国政府重申了"一个中国"政策,国际社会也普遍支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2005年,中国外交迎来一个重要机遇——"六方会谈"进入关键阶段。作为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的重要平台,"六方会谈"关乎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李肇星亲自主持了多轮会谈,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技巧和协调能力。在一次关键性会议上,他提出了"分阶段、同步行动"的原则,为打破僵局提供了新思路。
钱其琛则在幕后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利用与朝鲜和美国高层的私人关系,进行了大量沟通工作,为各方达成共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六方会谈"取得了重要进展。2005年9月,六方达成了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声明,这被认为是解决朝核问题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系列外交成就,不仅体现了李肇星作为外交部长的卓越能力,也展现了钱其琛作为资深外交家的深厚经验和智慧。两人的密切合作,成为中国外交事业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在一次外交部内部会议上,李肇星感慨地说:"我们能够成功应对这些国际挑战,离不开钱部长多年来的悉心指导和鼎力支持。这种传承和合作,正是我们外交事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钱其琛则回应道:"小李,你现在已经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了。看到你能够独当一面,处理这些复杂的国际事务,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努力的目标——培养出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利益而战的外交人才。"
传承与创新:新时代的外交智慧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外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李肇星和钱其琛这对师徒在新时代的外交舞台上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6年,中国迎来了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重要时刻——北京峰会暨中非合作论坛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次会议不仅是中非关系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外交实践"和平发展"理念的重要舞台。李肇星作为外交部长,全面负责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
在会议筹备期间,李肇星多次向钱其琛请教。钱其琛回忆起1996年他访问非洲时的经历,建议李肇星在会议中突出"真诚友好、平等互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李肇星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概念。
会议开幕式上,李肇星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他说:"中国和非洲国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我们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的发展愿望。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构建一个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这次会议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推动了中非关系的全面发展,也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会后,钱其琛对李肇星说:"小李,你的表现很出色。你不仅继承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外交理念,还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做出了创新。这正是我们外交工作应该有的传承与发展。"
2007年,中国外交面临新的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西方国家提出了"中国威胁论"。如何应对这种舆论压力,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课题。
李肇星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试图通过这一概念来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在一次重要的国际论坛上,他阐述道:"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相反,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和平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倡导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钱其琛对这一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一次外交部内部会议上说:"'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这是对我们一贯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创新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外交提供了一个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虽然李肇星此时已经卸任外交部长,但他作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仍然在奥运会的外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奥运会开幕前夕,李肇星接受了多家国际媒体的采访。他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个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友好、进步的中国。"
钱其琛则在幕后为奥运会的外交工作提供建议。他建议在奥运会期间举办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成就。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成为奥运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为中国外交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闭幕式后的一次私下交谈中,钱其琛对李肇星说:"这次奥运会的成功,证明了我们的外交理念是正确的。我们不仅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要通过这样的机会更好地了解世界。这正是新时代外交工作的要义。"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外交面临着如何在危机中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贡献的双重挑战。
李肇星在多个国际场合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在一次G20峰会上,他提出:"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协调,共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钱其琛则运用其丰富的经济外交经验,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提供建议。他强调:"在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这是大国外交的应有之义。"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这场全球性危机中不仅维护了自身利益,还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结尾
这一系列外交实践,既体现了李肇星作为新一代外交家的创新能力,也凸显了钱其琛作为资深外交家的深厚智慧。两人的密切合作和思想交流,推动了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的与时俱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