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留下的”顾命八大臣“阵容有多豪华?他不怕自己政权被推翻吗
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是咸丰帝生前最欣赏的臂膀与肱骨,各有优长,才识过人。其中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道光帝驸马景寿四人为御前大臣,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右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佑赢为军机大臣。为便于理解这场权力角逐的特点,有必要介绍一下八大臣的来头。
肃顺,爱新觉罗氏,是咸丰帝最宠信、倚重的满洲大臣,也是辅政八大臣的灵魂人物。他是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郑亲王端华之异母弟,属清朝皇帝远房宗亲。早先长期作为闲散宗室,终日无所事事,在外游进。他在道光时代不得志。但他才能出众,智商过人,“接人一面,终身能道其貌;治一案续,经年能举其词。”威丰帝奕舒做皇帝后,他入值内廷,以卑微之身与咸丰帝谈论军国大事,勇于进言,知无不言,才识非常,政治才能脱颖而出。
他主张重用曾国著、胡林翼、左宗单等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建议铸大钱以解决财政困难,得到正力图解决官僚因循苟且弊病的咸丰帝的赏识。他因此青云志上,咸丰十年跃升为御前大臣、协办大学士,终成“独被信任”,怡亲王和郑亲王反而“听命而已”的特殊地位。
特别是咸丰帝逃到热河后,任命肃顺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供奉内廷,帝宠尤隆,就连咸丰帝喝奶茶都要由他亲揭碗盖;加之他颇具政治远见,才识人一头,精神领袖地位连名王载垣、端华也难以企及,成为八大臣中的核心人物。
载垣,是康熙帝第十三子允祥的后代,承袭怡亲王。雍正帝步上皇位、巩固政权,都是在允祥的鼎力相助下得以实现的,雍正帝封允祥为怡亲王,后命其王爵世袭。载垣于道光年间袭怡亲王,曾任御前大臣行走之职。咸丰帝登基后,委任他为左宗令、宗令、领侍卫内大臣,备受宠倚。他是皇族特权的继承者之一。
端华,系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的后代,承袭郑亲王。咸丰十年奕柠逃离京城时,命他随从护驾,授他为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兼署镶白旗蒙古都统、步军统领,在内廷行走。他是皇帝卫成部队的统帅。
景寿,系道光帝的驸马。道光帝第六个女儿寿恩固伦公主,于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下嫁于他。咸丰末年,命他任御前大臣。被皇帝选为女媚的,当非等闲之辈。
穆萌,满洲镶白旗人。咸丰八年,晋升为理蓄院尚书兼都统,调任兵部尚书,为管理全国武职官员和军事行政机关的首脑。咸丰十年,曾与怡亲王载垣一起赴通州,与英法联军议和。他是咸丰帝的军事和外交助手。
匡源,山东胶州人。咸丰八年,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兼署户部左侍郎、管三库事务。第二年十月授为军机大臣。咸丰十年八月,跟随咸丰帝逃到热河。他是咸丰帝财政后勤方面的主要助手。
杜翰,山东滨州人,是咸丰帝师傅杜受田之子。咸丰帝感念其父昔日功劳,几个月之内火箭式提拔,任命他为工部侍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办理京城巡防事宜。他为咸丰帝所器重,既得益于父亲,也得益于他自身勇于任事。咸丰十年,他随皇上逃到热河,因办事积极、表现突出,被赏予顶戴花翎。
焦佑瀛,直隶天津人。他曾任军机童京,并逐步晋升至正五品官光禄寺少卿,成为当时管理朝廷宴会官署的副职长官。咸丰帝逃到热河后任命他在军机大臣学习行走,并晋升为太仆寺少卿,名义上成为清代管理马政机关的副职长官,官为正四品。他拍马屁很有一套,尤其注重吹拍肃顺。他颇具写作才能,很多诏书圣旨都出自其手,是咸丰帝的御用笔杆子。
任命这么多大臣辅佐幼主,而不是一两个大臣,主要是吸取历史教训,试图形成权力制衡。八大臣中肃顺的才能出类拔草,但他是宗室疏族,咸丰帝钦定的八分务大臣中他排位第四,头上还压着怡、郑两位亲王和道光帝的驸马景寿,他要成为多尔袭式一手遮天的权臣非常难。这是顾命八大臣内部的权力牵制。同时,为了防止八位辅政大臣联手欺侮孤儿寡母,咸丰帝将“御赏”、“同道堂”两枚私章赐给皇后和幼主,明确这两枚印章为皇帝颁发迢渝的信符,“御赏”为印起,“同道堂”为印论,不盖这两枚印章,谕旨就不成功。这一着棋如果真能下成功,就会形成幼主代言人皇太后与八辅政之间的权力牵制。
这既不是单纯的辅政,也不是简单的垂帘听政,而是两者兼有,杂释一体。不难看出,成丰帝对身后政体所作的安排,绝非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而是深思熟虑,用心良苦。他试图以此确保小皇帝在权力制衡中逐渐长大,将来亲自执政,把皇权紧紧抓在爱新觉罗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