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0年,忽必烈为了能专心对付阿里不哥,派郝经等人赴南宋议和。为保证议和成功,忽必烈还下令对南宋全面停战。各地蒙军将领都恪守规定,只有江淮大都督李璮违令攻宋。
李璮为何敢这么做?问题出在他岳父王文统身上。刚刚得到忽必烈重用的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十分嫉妒郝经。他私下授意李璮,趁郝经去南宋议和时,出兵攻打南宋,希望以此借南宋之手除掉郝经。这样做就算不成功,也至少能破坏和谈,让郝经议和的差事办砸。
不久后,李璮出兵南下攻打淮安,与南宋将军夏贵打了一仗。虽然最后李璮战败,但是王文统的目的达成了。
贾似道向宋理宗隐瞒了之前在鄂州向忽必烈求和的事,如果让郝经见到宋理宗岂不是要穿帮了?于是,郝经入南宋不久,就被贾似道找借口扣押于真州。
李璮此时已盘踞在山东三十多年,早想脱离蒙古汗国控制自立为王。王文统入朝辅佐忽必烈之前一直是李璮的智囊,他曾建议李璮虚报战事、夸大损失,趁机要挟朝廷索要军需物资。
当初忽必烈在攻打鄂州时,曾经感慨贾似道的能力,希望能够得到像贾似道这样的能臣辅佐。于是,刘秉忠和张易就向忽必烈推荐了王文统。
忽必烈称汗后,立即任命王文统为中书省平章政事,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相当于宰相、总理。王文统上任后的确也为忽必烈办了不少实事,例如设立了十大宣抚司,帮助忽必烈巩固后方,为打败阿里不哥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1262年初,李璮在山东投降南宋,起兵反抗蒙古汗国。忽必烈质问王文统:“我听说李璮早就有谋反之心,你之前都帮李璮策划了什么?还不从实招来!”
王文统遂将替李璮所出谋反之策全部写下,交给忽必烈,并恳求忽必烈饶他不死,作为回报,他保证一定会帮忽必烈夺取江南。忽必烈命人拿出截获的李璮写给王文统的三封书信,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交给王文统。王文统不看便罢,一看差点没被吓死。
忽必烈问他,信中所言“期甲子”是什么意思。“甲子之期说的是什么事?”王文统颤颤巍巍的回答:“李璮的确早有反心,因为我在陛下身边,他便不敢轻举妄动。当时陛下正在对阿里不哥用兵,我没有来得及向您汇报,便私下劝他甲子年时再动手。我想甲子年还要再等几年,我这样说就是想拖延他动手的时间…”
王文统还想说下去,却被忽必烈打断。“你不必多言!我让你从一介布衣,一步登天做到当朝首辅,你就是这么回报我的?”随即,忽必烈命人将王文统五花大绑拖出殿外。
忽必烈把那三封信件拿给满朝文武传阅,问他们应当如何处置王文统。大家众口一词:“当斩!”于是,在1262年二月二十三日,忽必烈下令将王文统与其子王荛一并处死。
结语:
王文统之死冤不冤?王文统在李璮手下时,为李璮谋反献计献策。仅凭这一条罪状,就够死罪了。所以说他不冤。但是,自从王文统就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是真心实意为忽必烈办了不少好事。之后元朝一直使用的政治经济制度,可以说都是出自王文统之手。从这方面看,王文统还有点冤枉。
他拖延李璮谋反的时间,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当时忽必烈正与阿里不哥内斗,确是谋反的大好时机,王文统却让李璮再缓几年谋反,这的确说不通。
那三封书信有待斟酌,也许是李璮欲借忽必烈之手除掉王文统。李璮谋反前曾通知自己儿子李彦简从京城偷偷返回山东,难道就不能顺带通知一下自己的岳父王文统吗?他不但没提前告知王文统,还轻易将送给王文统的书信落入忽必烈手中。
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王文统劝李璮晚几年再动手,这李璮对他产生了怀疑。作为王文统的女婿,李璮是十分了解他的。
忽必烈知人善用,使王文统一步登天。王文统此时已成为当朝首辅,平生所愿已经达成。如果他继续跟着李璮谋反,最后可能只会落得个乱臣贼子的下场。
王文统拖延李璮谋反,是想用时间来巩固自己当朝首辅的地位,等将来告发李璮谋反时,好减轻自己的罪责。王文统对李璮的事知道得太多了,李璮猜测出王文统的想法后,便用这“三封书信”借忽必烈之手害死了王文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