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特点和鉴定方法
一、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的历史背景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时期,政治混乱动荡。明英宗朱祁镇年少登基,前期有太皇太后张氏和 “三杨” 辅佐,明朝延续 “仁宣之治” 的太平盛世。但随着张太后和 “三杨” 离世,朱祁镇任用太监王振,致使朝廷纲纪败坏。正统年间,明朝在麓川之役上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却对边境崛起的瓦剌不屑一顾。最终,明英宗兵败土木堡,被瓦剌生擒。
这一时期,明朝政局动荡,流民遍地、饥荒遍野,匪患严重。王振当政时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恨至极。土木堡之变后,兵部侍郎于谦组织 “北京保卫战”,打跑瓦剌,保卫国家。景泰皇帝朱祁钰继位,处死王振同党,稳定政局,打击投降派,搬出先进火器,把瓦剌赶到塞外,并致力于发展民生,让正统年间破败的社会重新焕发生机。
帝位更迭、战乱频繁、宫廷争权等因素使得景德镇御器厂生产受到极大影响,引出了 “空白期” 瓷器的概念。这一时期官窑瓷器因不署年款,缺乏明确纪年的器物,其面貌一直模糊不清。虽有文献记载官、民窑器都曾有烧造,但传世品中至今未见一件署年款的官窑瓷器,所见瓷器均为民窑所产。
正统三年曾禁止民窑烧造和官窑器式样相同的青花瓷器;正统十二年又有不准民窑私造多种瓷器的禁令;景泰五年有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记载;天顺元年曾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天顺三年又有将原定烧造瓷器准减的命令。这些记载表明,尽管局势动荡,官窑生产仍在持续,但在品质与数量上比永、宣时期大为减少。
二、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一)器型特点
- 大多沿用永、宣时期特征,也有一些如戟耳带座的新品种。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的器型存世量少,大多沿用永、宣时期的特征,但也有一些变化。如对元代瓷器进行复古,出现了戟耳带座的器物,不过与元代相比变化很大。
- 立器胎体厚重,瓶、尊、罐类器口正统与宣德相同为直颈,景泰、天顺与成化类似为上收下阔式。空白期青花瓷立器胎体比较厚重,瓶、尊、罐类的器口,正统时期与宣德相同,为直颈;景泰、天顺时期则与后朝成化类似,多为上收下阔式。
- 底足修得不太仔细,多为敦厚浅宽圈足或微微下凹平砂底,有火石红斑痕和窑渣。底足修得不太仔细,大多为敦厚的浅宽圈足或微微下凹的平砂底,常有火石红斑痕和星星点点的窑渣。此外,琢器一般底部无釉,碗、盘类底部跳刀痕比较明显。瓶、罐类器口沿多见削釉现象,足墙较宽而深,也是这一时期的普遍特征。
(二)釉色特点
- 大多白中闪青,光亮透明,玻璃化程度较高,有的底足内施白釉,口沿施酱釉。空白期的瓷器釉色大多白中闪青,光亮透明,玻璃化程度较高。有的底足内施白釉,口沿施酱釉。
- 青花发色有浓艳和青中泛灰两种,浓艳者用宣德所存苏麻离青钴料,有锈斑。青花发色有浓艳和青中泛灰两种情况。浓艳的发色是用宣德所存之苏麻离青钴料,有锈斑;青中泛灰的发色则相对较为淡雅。
(三)纹饰特点
- 由宣德时的繁密向成化时的疏朗过渡,图案花纹以缠枝和折枝花草多见,如缠枝莲、菊、折枝牡丹等。其总的特点是由宣德时的繁密向成化时的疏朗相过渡。图案花纹以缠枝和折枝的花草为多见,常见有缠枝莲、缠枝菊、折枝牡丹、松梅竹等。
- 蕉叶纹多为連弧状宽边,主脉空勾留白,支脉画并列细斜线。松针早期圆形后期椭圆形等。本期的蕉叶纹多为連弧状宽边,主脉空勾留白,支脉画成并列细斜线。松针早期为圆形,后期呈椭圆形。梅花早期多蓓蕾及半放的小花,后期则夹画数朵大花。竹子早期竹杆空勾,后期改成一笔实线画之。这个时期的柳树条画成条条直线,犹如断续的雨点。
- 动物纹常见麒麟、孔雀等瑞兽,星象图也较常见,人物大都活动在云雾幻境中,云纹画法独特被日本陶瓷界称为 “云堂手”。动物纹中,常见麒麟、孔雀、犀牛、狮子和鱼藻纹等。星象图也较常见。有人物的图象多见楼台亭阁、琴棋书画、携琴访友、仙人指路等内容。而且,人物大都活动在云雾幻境之中,人物的脸部鼻尖突出。所画云层常迷漫天际,或从地上涌起,缭绕于亭阁之间,造成一种亦仙亦幻的气氛。云纹的轮廓线很宽,沿着粗线内侧再用细笔画数层連接的弧状云纹或涡状云,这种大片流云纹的画法,至景泰以后,演化为弹簧状,而且,笔法也更加泼辣恣肆,层数也更多。这种画法被日本陶瓷界称之为 “云堂手”,为三朝所独有。明代空白期瓷器鉴定交易咨询下图 珠山老师。
三、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
(一)对比衡量
- 由于见得不多,需根据常见纹饰和器型对比衡量,不能单看某一两个方面就下结论。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因传世品相对较少,使得其鉴定具有一定难度。在鉴定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某一两个特征就轻易下结论,而需要根据常见的纹饰和器型进行全面对比。例如,通过与其他时期的青花瓷器进行对比,观察其器型、釉色、青花料、制作工艺、纹饰等方面的特点,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差异之处。
- 要耐心、细致、全面地排比,看器型、釉色、青花料、制作工艺、纹饰等,找出时代特点。对于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的鉴定,需要我们保持耐心、细致的态度,全面地排比不同方面的特征。在观察器型时,注意其与永、宣时期以及成化时期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如立器胎体厚重,瓶、尊、罐类器口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等。釉色方面,大多白中闪青,光亮透明,玻璃化程度较高,有的底足内施白釉,口沿施酱釉。青花料的发色有浓艳和青中泛灰两种,浓艳者用宣德所存苏麻离青钴料,有锈斑。制作工艺上,胎釉相对粗糙,削足不规整,琢器底部无釉,碗、盘类底部跳刀痕明显,瓶、罐类器口沿多见削釉现象,足墙宽而深。纹饰方面,由宣德时的繁密向成化时的疏朗过渡,图案花纹以缠枝和折枝花草多见,绘画成分逐渐增加,多为人物故事题材和缠枝花卉纹,且具有独特的 “云堂手” 画法。
(二)具体特征
- 胎釉制作工艺相对粗糙,胎体厚重,削足不规整,琢器底部无釉,碗、盘类底部跳刀痕明显,瓶、罐类器口沿多见削釉现象,足墙宽而深。
- 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的胎釉制作工艺相较其他时期显得相对粗糙。胎体较为厚重,这一特点在立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瓶、尊、罐等。削足不规整,琢器底部一般无釉,使得器物底部呈现出自然的质感。碗、盘类底部跳刀痕明显,这是在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也成为了空白期青花瓷器的一个特征。瓶、罐类器口沿多见削釉现象,足墙宽而深,这种普遍特征反映了当时的制作工艺水平和风格。
- 画法采用明早期一笔点画技法,笔法粗放,中锋运笔,具有时代特征,画面简洁,布局疏朗,空间较大。
- 这一时期的画法采用了明早期一笔点画技法,笔法粗放,以中锋运笔为主。这种技法使得画面具有简洁的特点,布局疏朗,空间较大。与其他时期的细腻画风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例如,在人物故事题材的绘画中,人物形象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虽不算细致,但却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觉。
- 自景泰朝开始几何图案减少,绘画成分增加,多为人物故事题材和缠枝花卉纹,绘画不算细致但流畅。
- 从景泰朝开始,明代空白期青花瓷器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几何图案逐渐减少,绘画成分不断增加,主要以人物故事题材和缠枝花卉纹为主。绘画风格不算细致,但流畅自然。人物故事题材常见楼台亭阁、琴棋书画、携琴访友、仙人指路等内容,人物大都活动在云雾幻境之中,云纹的画法独特,被日本陶瓷界称为 “云堂手”。缠枝花卉纹以缠枝莲、菊、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