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汉朝中与刘备复兴汉室
2024-10-20
黄喜才诗文
刘秀和刘备都是汉室宗亲,刘秀成功中兴而刘备也终于在暮年复兴汉室,主要有以下因素的对比分析:一、出身背景与家族势力
刘秀父亲刘钦生前任南顿令,家族族谱清晰,是汉高祖刘邦-景帝刘启-长沙王刘发-舂陵节侯刘买的后裔。其兄刘縯养了一大批侠士,拥有一定军事实力和物质基础。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伯升(刘縯)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刘秀)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这为刘秀起兵提供了较好的家族资源和人脉支持。而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家道落魄,以卖草鞋为生,与真正的皇室相隔较远,其族谱也难以考证。早期缺乏家族势力支持,身边人大多出身底层,起兵初期势力弱小且经济基础薄弱。
二、个人能力与政治智慧刘秀极具政治智慧,善于判断形势制定合理战略。
在王莽末年,他准确把握时机,联合绿林军等反莽力量推翻王莽政权。当时王莽推行新政,不得人心,导致社会动荡,各地起义不断。刘秀在这样的背景下,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号召力,迅速崛起。在河北期间,以废除王莽苛政、释放囚犯、广布恩惠等措施赢得当地官僚、地主支持,迅速壮大势力。他用人唯才是举,能吸纳重用人才构建高效政府班子。比如,刘秀重用冯异。《后汉书·冯异传》记载:“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冯异起初在王莽政权下任职,后来归降刘秀。刘秀看到冯异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品质,对他委以重任。冯异也不负所望,在刘秀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多次立下战功。他不仅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还善于治理地方,为刘秀稳定后方做出了重要贡献。反观刘备,所处的是东汉末年。这个时期,汉室衰微,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东汉末年的统治阶级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苦难,虽然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口号,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在老百姓的眼里,由谁来继承汉统并不重要。而且,在这个时期,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虽被视为权臣,但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部分百姓的认可。名为汉室实为曹魏的政权统一稳定北方似乎成为定势,刘备想要复兴汉室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刘备用人以忠义为本,注重品德和忠诚。例如关羽和张飞,刘备与他们桃园结义,感情深厚。关羽义薄云天,张飞勇猛无比,他们对刘备忠心耿耿。但在用人方面有时过于注重感情,可能会影响对人才能力的客观判断。相比之下,刘秀在人才培养和发掘方面更加积极主动。他不仅重用有才能的人,还注重培养年轻人才,为东汉王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三、处理与其他势力关系及手下人员素质
1.刘秀在处理与其他势力的关系时更加灵活。他在起兵初期,选择与绿林军联合,借助绿林军的力量对抗王莽政权,后又依附更始政权,为自己积累政治经验和人脉资源。他敏锐地利用赤眉军与绿林军的矛盾,让双方互相消耗,自己趁机收编战败的绿林军旧部,扩大势力范围。对于投降的势力,刘秀采取怀柔安抚政策,给予官职和待遇;对于不愿归附的割据势力,则坚决武力征讨。从手下人员素质来看,刘秀的部下多具备忠诚、谦逊、有才能等品质。如冯异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为人谦退,在军中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据《后汉书》记载,刘秀在收复洛阳时,洛阳守将为朱鲔。朱鲔曾参与杀害刘秀兄长刘縯,但刘秀在攻打洛阳时,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派遣使者劝降,承诺不追究过往,给予优厚待遇;另一方面,展示强大的军事实力,让守军明白抵抗的后果。最终,朱鲔被刘秀洛水之誓的诚意所打动,归降刘秀。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开始投靠刘秀,使他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壮大。在与赤眉军的较量中,刘秀先是以招抚为主,试图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但赤眉军拒绝投降后,刘秀果断出兵,凭借卓越的军事指挥和将士们的英勇奋战,成功击败赤眉军,缴获大量物资和俘虏,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实力。这一软一硬的策略,充分展现了刘秀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对东汉的中兴起到了关键作用。
2.刘备在处理与其他势力的关系及内部协调上存在一些失误。
比如,张飞在安息县怒鞭督邮,在徐州时擅杀朝廷命官车胄及家人,对吕布多有不敬,使刘备处在危险之中,更引发了曹操对徐州的进攻,使得刘备失去了徐州这个重要的根据地关羽在处理与东吴的关系时也缺乏灵活性。鲁肃来讨要荆州时,关羽在陆口会见鲁肃。面对鲁肃讨要荆州,关羽回对“荆州有德者居之”,从而把东吴置于道德审判之下。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此时刘备集团应强调荆州的正统性,它曾是汉家刘表牧地,同时也要强调荆州三郡是通过武力夺取而非借得。这样的回应才能在外交上占据更有利的地位,维护自身的利益。其实在军事集团之间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强调联吴抗曹的作用而非荆州的争夺的重要性。刘备的部下虽然忠诚勇敢,但在一些关键问题的处理上不够明智。关羽的傲慢、张飞的鲁莽等性格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备集团的发展。再看刘备与糜芳的关系,也能深刻反映出刘备在用人和处理内部关系上的不足。糜芳是糜夫人的哥哥,早年随兄长糜竺花费巨资赞助刘备起兵,刘备入主益州后,拜糜芳为南郡太守。然而,荆州当时由关羽掌管,关羽性格高傲,对糜芳多有排挤。关羽出征前安排糜芳筹备物资,糜芳未能完成,关羽便放出狠话要收拾他,这让糜芳惶恐不安。当吕蒙军来袭,傅士仁率先投降,对糜芳产生极大影响。加上糜芳对局势误判,以为荆州士族叛乱、民心归附孙权,为保性命,最终选择投降东吴。糜芳的投降,使刘备失去重要战略要地。
再看刘备与义子的关系,公元219年,关羽年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然而,这场战役最终因东吴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求救兵居上庸的孟达、刘封,孟达拒绝援助,理由是:
1、自身实力与形势考量刘封所处的上庸等地新定不久,统治并不稳固。上庸三郡刚刚归附刘备,人心未完全归附,内部局势复杂。刘封虽领此地,但实际能掌控的兵力有限,且要时刻防备当地势力的反叛。如果贸然出兵救援关羽,很可能导致上庸地区防守空虚,被曹军或者其他势力趁机夺取,从而使刘备集团在这一地区的努力付诸东流。
2、与孟达的矛盾影响决策刘封与孟达之间存在矛盾。孟达对刘封多有不满,在是否出兵救援关羽的问题上,孟达很可能从中作梗。孟达可能向刘封分析出兵的风险和不利后果,影响了刘封的决策。而且两人在领导权等问题上的争执,也使得他们难以形成统一的行动决策,共同出兵救援关羽。
3、对关羽的态度因素刘封与关羽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关系。关羽曾对刘备立刘封为嗣一事表示反对,认为刘封是螟蛉之子,不可立为继承人。这可能使得刘封对关羽心存芥蒂。在面临出兵救援关羽的抉择时,这种潜在的矛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封的决定。
4、对局势的误判刘封可能对关羽所面临的局势存在误判。关羽在攻打襄阳、樊城时,初期战果辉煌,威震华夏。刘封可能认为关羽有足够的实力应对曹军的反击,不需要自己出兵救援。或者他认为即使关羽陷入困境,刘备也会从其他地方派出援兵,自己没有必要冒险出兵。
这些事件凸显出刘备在协调各方势力、管理下属方面的欠缺,未能有效整合内部力量,与刘秀在处理类似问题时的智慧和手段形成鲜明对比。
四、与豪强政治家族联姻策略
阴识是阴丽华的兄长。刘秀在河南新野与阴家进行联姻,其中阴识在刘秀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阴识追随刘秀,忠诚勇敢,为刘秀征战四方提供了有力支持。他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家族的影响力,帮助刘秀巩固了在当地的势力,为刘秀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刘秀与郭圣通的联姻也对他的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刘秀在河北发展势力,面临诸多困难。为了获得当地豪族的支持,刘秀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通过这桩婚姻,刘秀与真定王刘杨结盟,得到了真定王府的十万大军以及大量的物资支持,从而在河北站稳了脚跟。《后汉书·皇后纪》记载:“光武郭皇后讳圣通,真定槁人也。为郡著姓。父昌,让田宅财产数百万与异母弟,国人义之。仕郡功曹。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生后及子况。昌早卒。郭主虽王家女,而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更始二年春,光武击王郎,至真定,因纳后,有宠。”
刘备也曾与东吴形成政治联姻及合作关系。
刘备在新婚不久把孙尚香留在江陵是一个重大失误。如果刘备能将孙尚香带在身边,或许孙刘联盟不至于破裂,刘备也可能至少分得荆州八郡的一半,从而相安无事,更使北伐曹魏获得战略纵深。而刘秀在废除郭皇后一事上倒是经过深思熟虑,在合适的时间节点进行,避免了更大的动荡。
五、总结
综上所述,刘秀成功复国而刘备未能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出身背景与家族势力、个人能力与政治智慧、处理与其他势力关系及手下人员素质、联姻策略等方面,刘秀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而刘备虽然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但在面对复杂的局势和强大的对手时,决策不够果断,用人有时过于注重感情,处理与东吴的关系不够灵活,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他的发展。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刘备从社会底层逆袭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仁德传于天下,不仅为汉室续命几十年,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为后世普通人追求事业成功提供了榜样。
值得一提的是,刘秀与刘备都曾与新野有着紧密的关联。刘秀曾在新野与阴丽华联姻,为其崛起奠定了基础。刘备也曾在新野暂居,广纳贤才,为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而作者作为新野人,对这段历史更是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有鉴于此,赋诗一首,感史伤怀:
汉室双雄起风云,刘秀功成刘备辛。
出身谋略各有别,新野留痕忆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