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蜀国偏居西南,国力最弱。为了给蜀国争取生存的时间,诸葛亮在晚年多次北伐以攻为守。然而,多年的北伐耗尽了蜀国本就不多的战争潜力。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为了加快政权的建立,将蜀国和吴国视为眼中钉。在这样的背景下,绵竹一战爆发了。
公元二百六十三年,灭蜀之战正式开始。邓艾、诸葛绪、钟会挥师南进,麾下十七万大军,力求毕其功于一役。此时的蜀国早已兵尽粮绝,只有不到十一万人马。
面对魏军的进攻,蜀国大将姜维率领剩余的军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然而,由于实力悬殊,姜维的军队被魏军分割包围。为了打破僵局,姜维决定杀出重围退守剑阁。钟会的大军被阻挡在剑阁之外,无法前进。
为了解决剑阁的困境,邓艾点兵两千,转眼之间逼近涪城。姜维大军无法调回,于是刘禅选择诸葛瞻带兵七万回击。七万对两千,占据地形、人和、战心的诸葛瞻,竟然在绵竹大败而归。
诸葛瞻见到敌军来势汹汹,决定以逸待劳,于是将部队带到绵竹,希望能够将敌军拖垮。然而,他高估了自己的军队,又中了敌人的激将法,几次作战之后被击溃。蜀国痛失最后的战力,成都门户已经大开。绵竹之战后,蜀汉不等待姜维的支援,就宣布投降。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后代,他的能力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是虎父犬子,没有继承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然而,也有人持不同观点。
首先,诸葛瞻的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最佳的答案。邓艾手下只有两千多人,一路急行军和作战,早已人困马乏。诸葛瞻退守绵竹,不仅拉长了敌军的补给线路,还消耗了敌人手上本就不多的食品药品等。这一战,诸葛瞻不需要直接战胜敌军就能够退兵。
其次,诸葛瞻并无信心战胜邓艾,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战胜敌军,只想逼迫敌人退兵。他的战术部署是正确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导致了失败。
诸葛瞻的失败并非完全因为他的能力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军队问题和国力差距。他的军队主要是由固守都城的卫戍部队组成,缺乏实战经验。蜀汉的国力有限,能够供养的军队数量有限,且装备废弛。相比之下,邓艾手下的士兵是特种兵,战斗力强悍。
此外,刘禅已经失去抵抗的心思,与魏国达成某种默契。如果刘禅战意浓厚,倾尽一切支援诸葛瞻防线,那么只需要拖到敌军补给断绝就会不战而胜。然而,刘禅选择了放弃抵抗。
历史上说诸葛瞻七万军队输给两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蜀汉的灭亡是历史的选择,诸葛瞻妄图支撑,那就只能是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粉碎。诸葛瞻父子皆以身殉国,真可谓成于诸葛,败于诸葛。他们的失败并非完全由于个人能力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军队问题和国力差距。他们的牺牲为蜀汉的历史画上了句号,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