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938年三四月之间的台儿庄战役,最终以日军遭受重创仓皇跑路结束。这场战役中,作为攻击主力的汤恩伯第20军团,受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评价:一种认为汤军团迟迟不敢南下攻击进犯台儿庄之敌,不听指挥,贻误战机,以致防御台儿庄的孙连仲集团损失惨重;另一种看法是汤军团战法得当,出击时机拿捏得非常精确,汤恩伯很会打仗。
持前种看法的,是汤恩伯的直接上司、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持后种观点的,则是飞赴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的白崇禧和侍从室主任林蔚。
作为直接当事人的汤恩伯,自然也会对包括台儿庄战役在内的徐州会战做个全面总结,然后上报军委会。
他的这份题为“第20军团汤恩伯部参加鲁南会战各战役战斗详报”的报告,我看到了,看完之后的感受就是他的幕僚中真有能人,报告不但解释了20军团为何要这么打,还处处体现了汤恩伯对整个战役走势的预判和思考,显得他很有格局,很有办法,并且在最后还没忘猛夸了一通李宗仁的指挥,以及各友军的密切协同。
看到这份报告,估计军委会和第五战区相关人等也都会比较满意,毕竟它在各方面的文饰都太到位太全面了。
按汤恩伯的说法,20军团奉命向临城集中之时,恰逢台儿庄、徐州门户——滕县告急,彼时其军团主力第85军尚未集结完毕,先头部队却遭受日军奇袭,另一主力52军尚在由安徽亳州向河南归德(商丘)输送。
这种不利情况下,他提了三个问题:如何使未集结完毕之部队立足?如何使装备较劣之部队与机械化顽敌应战?如何能稳定津浦路正面以安定徐州?注意了,他说的前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先解除20军团的危险,第二个是再与装备先进的日军进行激战,第三则是从更大局面着眼,力保台儿庄、徐州不失,三个问题逐层递进。
在这三个前提下,他说,首先必须避免与日军在临城决战,其次必须巩固运河河防,以争取作战时间,同时又必须保持峄城、枣庄东北高地,制造出对敌主动作战(而非被动作战)的有利态势。
汤恩伯的观点是,依据以上清晰的作战方针,必须转用本该早日向台儿庄方向攻击日军的20军团主力北渡运河,反攻峄枣,以避免20军团向台儿庄出击时受到峄枣方向日军的侧背攻击。
歼灭峄枣方向日军三千余人后,汤军团已经位攻击台儿庄的矶谷师团侧背,对于为何没能早日攻击的问题,汤恩伯是这么解释的:由临沂增援而来的日军片野先遣队四千余人突袭到汤军团侧背十余公里处,如果置其而不顾直接南下台儿庄,汤军团就会遭受峄枣方向日军和片野先遣队的腹背夹击,最终不但台儿庄可能失守,汤军团也自身难保,所以必先将其解决才能南下。
最终,孙连仲集团军的拼死防守,加上汤恩伯军团恰到时机的猛烈攻击,给予台儿庄附近的日军第十师团、第五师团致命打击,是为“台儿庄大捷”。
至于徐州会战后期,国军在日军数个师团南北围合下跳出包围圈,汤恩伯总结道,20军团成功突围后,13军、85军又在浍河南北两线向日军展开反攻,经过五天激战,掩护各友军逐次突围的同时,又给敌以相当打击。
按汤恩伯在报告中所说,20军团不但没在徐州会战前期贻误战机,还扫清了日军外围,在保障本部安全的前提下,打出了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后期又成功掩护了友军安全撤退,可谓是有始有终。
在报告最后,汤恩伯还强调了台儿庄胜利的主因,那就是李司令长官的指挥若定、把握战机,敢于集中主力机动使用;次因是参战国军能打破门户观念和衷共济,比如池峰城部死守台儿庄、曹福林部截断敌之后路,以及徐州突围时刘汝明部在亳州一带坚决阻击日军等等。
李宗仁曾在台儿庄战役期间警告汤恩伯若不听命令就执行军法,刘汝明也曾在之前的南口战役与汤恩伯部闹出了很多不愉快,此次徐州会战总结汤恩伯还能替他们美言,尤其把李的指挥归为获胜主因,也算很会来事了。
以上,仅对汤恩伯就徐州会战的总结报告本身进行评价,不涉及其他,我认为他这份报告可谓国民党军队公文范本,当然,从负面说他这个报告很是鸡贼,虽没诿过,确实争功,你会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