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送来一仓棉衣,司马懿宁可士兵冻死也不发,11年后才知他高明
英雄有两种,打出来的英雄和忍出来的英雄。打出来的英雄生猛亮丽,比如项羽,然秋后轧账,竟不及忍出来的英雄收益广大,如刘邦。在汉末三国,若曹操、诸葛亮算前一种,刘备和孙权就属后一种,司马懿更是后者中的翘楚,此人老于忍耐,精于等待。汉末的三国人物为了江山打得不可开交,到头来九九归一,三家归晋,统统姓了司马。
据说,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服膺儒教”,“慨然有忧天下心”。司马懿本人也认为自己会有大出息,所以,曹操“兄弟将”曹洪求助司马懿时,司马懿鄙视曹洪人品,假装腿脚不便,拒绝应命。曹洪向曹操告状,曹操于是征召司马懿,司马懿立刻扔掉拐杖,前往赴任。
曹操曾测试司马懿走路的样子,以检验其品行。当曹操要求司马懿“反顾”时,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颈部骨节的灵活性异于常人,这在相书上有个说法,叫“狼顾”,古人认为,有此相者,非奸即诈。
曹操自此警惕司马懿,曾告诫曹丕道:“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曹丕是太子,日后还是皇帝,故曹丕的家事等于国事、天下事,曹操的告诫不可谓不重。
司马懿肯定知道曹操对自己的戒心,他的对策是:加倍小心,避祸为上。在自己任上,他勤勤恳恳,做小伏低,忠于职守,除了依附那位长远来看最值得投靠的人——太子曹丕,他避免站队,也不会轻易做出头椽子。
曹操去世后,司马懿被曹丕委任为类似“治丧委员会秘书长”的职责,全权负责曹操丧事,算是熬出头了。他靠着曹丕赏识,官衔不断提升,不断接近实质兵权。曹丕于222年、224年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次年又改任抚军大将军,领兵五千。曹丕不久驾崩,临终时命司马懿为四大辅臣之一。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司马懿的个人事业随即蒸蒸日上。
天生一副阴阳脸的司马懿,征讨孟达前,为了稳住孟达,先写了一封充满善意的慰安信,令孟达放松戒备。然后,他麾动大军,用八天时间完成了对方以为需要一个月的路程,兵临城下,最终,孟达的尸身被传到京师。
司马懿征伐辽东公孙渊时,手段更是毒辣。为了树立威名,司马懿在确信自己有把握吃掉对方时,连投降机会都不给对方,最终,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司马懿大获全胜。
司马懿入城后,高举屠刀,下令把公孙渊伪朝廷里任职的所有公卿百官全部诛杀,各级官员以及军队里的将领被杀的有2000多人,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无一幸免,前后多达7000余人(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
司马懿不光对敌人残忍,对待自己的士兵也是毫不留情。
他大开杀戒的襄平城,即今天辽宁省的辽阳,当时天气严寒,随征军士衣衫单薄,他们见司马懿收缴了大量衣物,于是请求增衣御寒。众将认为:魏明帝给了我们一仓库的棉衣,完全可以分发给士兵们。但是司马懿的回答相当冷酷:这些是国家的财物,我作为人臣无权私自处置。(“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魏明帝死后,齐王曹芳继位,司马懿与曹爽并受遗诏,共同辅政。一山不容二虎,具有魏国宗室身份的大将军曹爽,成功架空了司马懿,司马懿明升暗贬,成为太傅(皇帝老师),不复握有兵权。为了彻底打消曹爽戒心,司马懿再次亮出了独门绝技:装病。
表面上,司马懿装出行将就木的样子,暗地里联络势力蓄养死士,伺机反扑。曹氏宗室因为长期被闲置,短期内难以聚拢强大的势力。
正始十年(249年),也就是辽东大战后的第11年,司马懿终于抓住曹爽兄弟麻痹大意的机会,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从此,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司马懿的成功,是阴柔奸雄战胜阳刚英雄的典范,他数十年如一日扮演着忠臣的角色,成功骗过了所有人,阴险可谓无出其右。正如李宗吾在《厚黑学》论《三国演义》人物厚黑之道时说,刘备皮厚,曹操心黑,孙权厚黑皆不够,唯独司马懿却是既皮厚又心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