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她是一位企业家,不过她似乎不喜欢人们这样叫她。她说“我是毛主席的邻居,要替主席接待好来家乡的每一个客人。”就是这样一句话,汤瑞仁用一生在践行。
也许有人会说,汤瑞仁不过就是借了主席的名字,在做自己的事业,就是想要自己赚钱。可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或许我们应该从汤瑞仁的经历里找寻,汤瑞仁的名字在湖南已经成为一个驰名全国的商标了,而这位“汤妈妈”现在也已经91岁高龄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湖南代表女性的人生经历,去细看她的创业故事和她一直坚守的初心。
1930年,汤瑞仁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小时候的汤瑞仁在街上要过饭,生活就像千斤重的石头一样压在她身上。汤瑞仁出生的这一年毛主席已经离开了湖南家乡三年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里毛瑞仁长到了14岁,也正是在时候她嫁到了湖南韶山的毛家,丈夫是毛凯清,这一年她成为了毛主席的邻居。
汤瑞仁丈夫家距离韶山毛主席故居也就只有一个池塘的距离,汤瑞仁住在毛主席故居的斜对面,在这个地方,汤瑞仁感受到了毛主席带领着中国共产党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也见证了人民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里她切实的感受到了,主席的好,国家的好。
汤瑞仁的丈夫毛凯清也是正直善良,一心报国的好儿郎,在和汤瑞仁结婚后的第三年,17岁的毛凯清和弟弟毛凯文加入了军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军人。而同样17岁的汤瑞仁在丈夫参军后,便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那个时候的旧中国,虽然有部分地区得到了解放,但在当时的湖南乡下却依旧是生活艰苦,毛瑞仁每天靠着上山砍柴卖点钱维持家庭生计,每天从早上出了门,夜深了才得以回到家,回到家的毛瑞仁还要照顾父亲母亲,这样的生活毛瑞仁一直过了八年,在这八年里丈夫毛凯清在军队里四处奔波,也没有寄一封信回来过。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虽然新中国成立了但人民的生活问题还没得到解决,人民依旧过着艰难的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些解放地区就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运动。在1950年,湖南韶山也开始了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这一举动让韶山的百姓们都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活也就有了盼头。
同样,汤瑞仁也分到了四块土地,可汤瑞仁脸上虽然满是开心高兴但心里却泛起了嘀咕,自小就过着乞讨生活的她该怎么样去耕种这些田地成为了汤瑞仁心里放不下的一桩大事。
和她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她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去种这些田地,就这样一些不知道该怎么做的的人碰到一起,你想想这样的办法,我想想那样的办法,几个人一合计,要不然“我们一起合作吧!”就这样,包括汤瑞仁在内的几个妇女组成了韶山的第一个互助合作组,合作后的她们对自己的田地都进行分类,一起种植一起干活,到了秋天丰收的季节,她们的合作组也成为当时收获最大的田地。
丰收后的汤瑞仁异常的开心,她甚至托人写信给毛主席,向毛主席介绍她的田地收获情况,后来毛主席还给她们回了信,鼓励她们继续将土地种植模式做好。1953年中央正式的下发文件,合作组的形式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起来了。这下汤瑞仁的干劲更足了,一时间她成了韶山冲里的“铁娘子”耕田犁地,种菜插秧,就没有她不会的东西。
即使人们都把汤瑞仁叫成“铁娘子”她却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在丈夫毛凯清离开的时间里,公公婆婆相继离世,而她自己也经常在耕田犁地时受伤,生活的重担还是重重的压在她的肩膀上。
但汤瑞仁却没有把这些当成很艰难的事情,她加入了韶山的初级社,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也为了让前线的丈夫可以安心的打仗,她把家里的事情都照顾的井井有条。
1955年,离开家八年的丈夫毛凯清给她写了封信,告诉她自己这八年都做了什么,除了参军打仗之外,毛凯清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争,现在回来在东北做军官,他自己在过段时间也会回到家乡。
汤瑞仁很开心,她请人给丈夫回信,告诉他,她会一直在家里准备好饭菜等她回家。
夫妻二人短暂的相聚后又开始去到各自的岗位上工作了。时间过得很快,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年了,那个时候的毛主席便也想回到韶山看看自己的故乡建设得如何了。
1959年,毛主席回到湖南韶山冲,当大家都知道毛主席要回来的时候,都非常的开心,尤其是汤瑞仁,和毛主席做了这么多年的邻居她却一直没有见过这位在人们口中伟大的主席。汤瑞仁对于毛主席内心里是十分敬佩的,她也一直都想去见见这位带给她土地带给她美好生活的主席。
就是这样,毛主席来到了韶山冲,当时的人们夹道欢迎,而毛主席也亲切地慰问了他们,毛主席和韶山冲的人们话家常,询问他们中央下发的政策,在百姓中到底好不好用。
当时的毛瑞仁正在地里干着活,而毛主席正好在山上看见毛瑞仁燃烧杂草升起的青烟,毛主席来到毛瑞仁的田地里,开始的毛瑞仁还没有认出这位她一直都很敬佩的领袖毛主席,过了好一会儿,毛瑞仁才反应过来,她抱起孩子跑回家大喊“主席来了!”
在韶山冲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就像毛主席和汤瑞仁家一样,毛主席一眼就认出了汤瑞仁家还说这是他小时候会一起玩的人家,不仅如此,毛主席还一眼就看出了汤瑞仁是军人家属,毛主席和汤瑞仁的孩子说“你是军人家属,长大后也要参军啊。”
毛主席和汤瑞仁说“你们一家都是好样的,一个成为军人保家卫国,一个在家建设家乡,也希望以后的你们也可以好好的建设家乡。”汤瑞仁点点头,笑得很开心。
这些年,汤瑞仁对于家乡的建设从未停止,而他的孩子也是一样的,汤瑞仁的儿子原来叫毛新飞,后来她给儿子改了一个名字叫毛命军,意思是遵命参军。正和毛命军的名字一样,他加入了人民军队,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便是自愿军中的一员,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毛家的父子俩都做到了。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祖国大地,经济特区的建立,市场经济开始大批量进入中国除沿海城市外的各个地区,这时候的毛瑞仁也看见的这股风潮。她也想要做生意,可她的意见一提出便被丈夫毛凯清否决了。
在当时,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在一个比较迷茫的状态里,但毛瑞仁已经开始观望准备了。
1984年,汤瑞仁花了一块七买了一些绿豆,大米还有糖,在家里开始卖起了绿豆粥,一开始的汤瑞仁也觉得卖东西她自己拉不下自己的脸,便把摊子摆好,自己躲在远处观望,不久便有第一个客人来了,他大声地吆喝了一句“你这绿豆粥卖不买啊?”也正是这一声吆喝,毛瑞仁开始渐渐地打开自己,她也觉得做生意是一个很好的路子,便一直地做了下去。
就这样,汤瑞仁一边经营着自己的生意一边想着别的生意道路,她一直记得主席和她说过的话“要好好的建设家乡。”新中国建立以后,湖南韶山也变成了旅游的地方,尤其是在韶山冲里,不少人慕名而来要参观毛主席的故居。
而汤瑞仁便在这里看见了机会,一开始的她在家乡卖绿豆粥,后来来的人多了她也开始卖小饰品纪念品之类的东西。很快汤瑞仁家就成了韶山冲里的第一个万元户,乡亲们都问她做生意的方法,她也很热衷地和大家分享她的经验。
1987年,汤瑞仁和丈夫儿女们商量过后,在自己的老屋里开起了饭店,饭店的名字还是中央委员王首道亲自给他提的“毛家饭店”。她说“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作为毛主席的邻居,自然要照顾好毛主席的客人”,这一年“毛家饭店”正式开张,汤瑞仁的厨艺很好,一开张生意自然是火爆。很多人不仅是慕名而来参观毛主席故居,同时也是想要去品尝一下这家连毛主席都夸得“毛家饭店”的老板娘的厨艺到底如何?
结果自然是好评如潮,但生意越做越大,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一天,一位来饭店的吃饭的人说“你在这开饭店,说要照顾好毛主席的客人,但如果毛主席还在的话会同意你开的饭店吗?”这个问题一问出,很多人都大吃一惊,但也有不少人心底确实有人有这个疑问,汤瑞仁告诉他“毛主席以前回到家乡的时候说过,他希望家乡的人民生活能更加的好,也希望自己的家乡可以越来越好。更多的人来到家乡我想也正是毛主席所希望的,如果毛主席还健在的话,他会希望百姓们做生意建设家乡的。”
话一出口,那个人便哑口无言了。汤瑞仁做的还不仅如此,她的儿子和丈夫都是军人,每年的节日“毛家饭店”都为军人免费开放,不仅如此,毛瑞仁更是在每一年老兵退伍新兵入伍之际将他们请到饭店来吃饭,每逢八一建军节,汤瑞仁都会和员工去到驻地给他们打扫卫生做饭等等。
也因此,汤瑞仁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诸如此类的奖项还有很多,汤瑞仁凭借她的一双手,从无到有,从最初的农民到后来的万元户再到现在的企业家,慈善家。汤瑞仁用她的一生在践行这“作为毛主席的邻居,不能给他丢人”这句话。
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毛家饭店”开遍了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毛家饭店”也因此成为了湖南的一大代表企业,从汤瑞仁“下海”到现在成功,她不仅仅是在赚钱,她也在回馈社会,除了一直认认真真的交好每一笔税款之外,她还在自己全国各地开的连锁店里,招收下岗工人,给他们在就业的机会。
除此之外,汤瑞仁还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供他们上小学中学,大学。在她资助过的孩子里有大学生,有研究生还有博士生。汤瑞仁看着孩子们都能上学她也觉得很开心,这也让她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汤瑞仁一直在做,慰问部队里的战士,照顾孤寡老人,为灾区捐款捐物,每一样汤瑞仁都从未落下。
在很多人的心里,汤瑞仁是他们的“汤妈妈”,而现在这位人们口中的“汤妈妈”已经91岁高龄了,现在的她依旧在自己的饭店的活跃着,年事已高的她将自己的事业交给了自己的女儿,而她自己便在饭店的楼上住了下来,每天她都会给来到饭店的人讲述红色故事。
而我们去到“毛家饭店”能看见一个爱穿红色衣服的老人,笑得尤其灿烂,她和人们亲近的交谈,唱着当时学习到的红歌,除了这个以外,这位老太太还学会了写字,而她学会写字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
她让自己的孩子帮她看看这份入党申请书有什么问题,她再改改。她和女儿说“以前我就很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我不会写字,现在终于会写字了,一定要写入党申请书,加入中国共产党。”女儿看了汤瑞仁的入党申请书后说“妈妈写得很质朴,从她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她想加入的决心。”
2013年的6月19号,汤瑞仁向韶山党支部提交了她写的入党申请书,2014年7月1号已经84岁的汤瑞仁正式的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现在的汤瑞仁将自己的产业交给女儿毛桃芝管理,她喜欢上了书法和画画,这些年的汤瑞仁在自己的画室里用自己最喜欢的红色画了一幅又一幅的画。
现在的汤瑞仁就像她所画的那些画一样,鲜艳明亮,富有生机。这位辛劳一生的老人一直都记得自己是主席的邻居,不能给他丢人,在儿子参军时她是这样说的,在开饭店时她是这样想的,而她一直以来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