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年间的一天,魏征告诉李世民,那年李渊看中辛处俭的妻子,将辛处俭调到外地,以便和其妻毫无顾忌的在一起。
李世民看了一眼魏征,不知道他重提此事,到底是何用意?就狠狠的盯了魏征一眼,没想到魏征问他,陛下不想老臣为何要这样说吗?
这句话彻底惹火了李世民,因为此时李渊刚去世不久,还没过百日,魏征就翻出李渊的这种旧情事,的确让李世民情以何堪,李世民虽然通过玄武门之变得位,但对于父亲他还是很孝顺的!
可李世民正要怒发冲冠,要叫人把魏征拿下时,魏征说了一句话,立刻让李世民震惊不已,随即安静了下来,把准备要说的话吞了回去。
魏征说了什么?
公元618年,李渊得到了关中之地,根基未稳的他,效仿曹操推举隋炀帝的孙子杨推为帝,自己学曹操掌控一切。
此时很多的隋朝旧部,也都投靠了李渊,这些人都得到了李渊的厚待,辛处俭也在其中,被李渊封为太子舍人。
古代的太子舍人,其实就是太子的秘书。负责太子的生活起居,可以说是太子的心腹,虽然待遇不错,官职品阶也不低,但实际上,辛处俭在当时,完全是个透明人物。由于能力一般,经常被人忽视,
但辛处俭虽然能力一般,却非常的幸运,娶了一个国色天香的老婆。由于经常交往,一来二去辛夫人就被李渊看中了。
看上了别人的妻子,该怎么办?
李渊以曹操为偶像,他熟读三国志,知道曹操的不少典故,于是灵机一动,将辛处俭调离长安,但是家眷却留下来,如此一来,他就有机会和辛夫人单独相处。
可以说李渊学曹操倒是学的像模像样。
可曹操娶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却并没有加害秦宜禄,甚至还把秦宜禄的儿子当亲儿子般的培养,可以说是有情有义之人!
可则不同,本来是太子舍人的他,离开长安后,非但没有升迁,反而是降级变成了一个小县令,他心里别提有多憋屈了,而他后来也知道妻子和李渊的事情,但对此他也很无奈,毕竟李渊能够开创唐朝,可并非心慈手软的人,万一他因此得罪了李渊,搞不好九族都保不住,无奈之下只好每天以酒度日!
此事已经过去多年,魏征在李渊刚去世不久,在李世民面前重提此事,令李世民感觉颜面无光,更重要的魏征如此说,也是对李渊的不敬。
虽然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为了皇位产生了间隙,但两人毕竟是父子关系,两人又携手开创了唐朝,为了大唐的,也为了李渊,李世民绝不允许任何人,拿李渊的这些情事来说笑。
可魏征如此说,很明显是有目的的。
魏征有啥目的呢?
原来李世民登基后几年,长孙皇后开始为李世民扩充后宫,因此到处为李世民寻找一些容貌俏丽、贤惠纯良的民间女子。
恰好此时,有人告诉长孙皇后,大臣郑仁基的女儿,年芳二八,长的“容貌绝姝,当时莫及”。长孙皇后也派人去查看,得到的消息,此女的确是难得的佳人。
因此她就将郑氏推荐给李世民,并且下诏册封让天使送册封书过去,这类似于当时的下聘礼。这里要特别注明一下,唐朝的“天使”,并不是那种带翅膀精灵,而是唐朝的一种官职。
幸亏当时天使没有把诏书及时送出去,魏征就通过关系打听到此事,了解情况后,他立刻就放下手上的事务,急忙进宫见李世民,
魏征见到李世民,大吼了一句:“陛下岂可抢夺他人之妻?难道你不了解郑氏底细吗?
李世民被魏征一下子就问蒙了,李世民反过来质问魏征说:“我哪里有抢夺了?”
魏征听此,不急不慢的说:“难道陛下没查清楚,郑氏已经有婚约了吗?”
古代有了婚约,在没有取消的情况下,等于就是别人的妻子。
李世民当时也不知道此事,毕竟他只是知道郑氏貌美,没想到却已经有婚约在身,随即李世民让人去郑家查查。没想到,回来的侍从告诉李世民,郑氏的确是有婚约在身,其未婚夫佳作陆爽,二人虽然还没结婚,但双方的家长已经定了婚约,并且还下了聘礼。
唐朝虽然思想较为开明,但婚约依然是依循古代的礼制,因此郑氏从名份上来说,她已经是有夫之妇。
李世民当即向魏征表示谢意,并且立即让天使回来,交回了诏书。
可听说了此事后,房玄龄却进宫找到了李世民,他认为这样做法不妥当,既然李世民的诏书己下,郑氏和陆爽书虽然名义上是成亲,但只是两家人的说法,并没有成事。
宫中为了此事,找已经做好了各种的准备,突然为此而终止,必然引起不必要的传言。
因此房玄龄李世民还要娶郑氏,这婚必须结,这嫔妃必须要纳。
此言一出,李世民身边随从也是随声附和,原来他们也琢磨,李世民可能对郑氏并没有不死心,所以房玄龄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都说,是,是,是
但李世民却犹豫了,要思虑后才下定论,没想到,此时很快就弄得满朝皆知。
李世民其实也是左右为难,从朝堂来看,房玄龄的却说的没错,另外心理上,他依然抱着纳郑氏为嫔妃的想法。而这个时候,陆爽听说了此时,很知趣的取消了婚约。并且还上书陈述,陆郑不过是好友,经常往来密切,因此都会互赠礼物,但从来没有谈过婚嫁之事。
李世民听说了此事,当即是心花怒放,拿着陆爽奏折,找来了魏征,对他说:之前你听说郑氏有婚约,都是传言而已,不真实的,她根本没有婚约。
魏征见到了李世民,并没有慌乱,而是提起了李渊的往事。
李世民刚想发怒,魏征就冲口而出的说:“今天的陆爽,和以前的辛处俭有什么区别,不过都是担心自家安危而已。
李世民听了这句话,忽然醒悟了过来。
魏征趁热打铁,继续谏言:“假若真的一意孤行,必然有损皇家的威严,更会让你心中的形象和威望,在百姓心中降低。望三思而后行!”
李世民觉得魏征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告诉属下,无论何人不许再提郑氏这事,此事才告一段落。
虽然李世民明显是心有不甘,但他知道魏征说的很要道理,他为了大唐的未来,为了唐朝的崛起,他曾经发誓要做一位堪比汉文帝汉景帝的明君,而要做明君,就要放弃自己的私欲。
本文来自贞观政要卷二的直谏
《贞观政要》是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房玄龄、等人谏议和劝谏奏疏等故事。直谏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章节。
在直谏中,李世民希望娶貌美的郑氏为妃子,但却疏忽了郑氏有婚约在身,魏征得知了此事,立刻对他进行了劝诫,李世民觉得魏征说的很有道理,就放下了自己的私欲。
从直谏中,能看到魏征和李世民之间是相互信任的,而李世民也很大度,并没有因为魏征反对他纳妃,而显得不开心不高兴,甚至魏征重提李渊的旧情事,
李世民依然没有立刻发飙,得知原因后还感谢了魏征,可见李世民能够成就贞观之治,成就一番丰功伟业,的确是有过人之处。
而魏征敢于直谏的态度,也让后世对他是尊敬有加,因为他明白李世民的心思,却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大唐的未来考虑,依然选择了直谏,这种方式虽然会引起李世民的不快,但却能够让大唐走向辉煌,让大唐的百姓得益,魏征的做法后世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可以说魏征是幸运的,他遇上了开明的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是幸运的,拥有了一个敢于直谏的魏征。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