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最终以失败而结束,看看老对手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评价吧,“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司马懿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志向是很远大的,但是掌握不住机会,诸葛亮谋略很多,但不会决断,诸葛亮喜欢打仗,但却不会权谋。
司马懿的评价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诸葛亮不灵活,总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在那个三国鼎立的年代,蜀国是最弱势的一方,其次是东吴。东吴比蜀国其实要强大很多,但基本都没有尝试过伐魏,就算有几次,也是孙权看在同盟的面子上随便出兵而已。
在那种大环境下,诸葛亮作为弱势一方,如果只是循规蹈矩,那肯定不行。但话又说回来,诸葛亮虽然掌握着蜀国的军政大权,但说到底还是为刘家打工的,因而诸葛亮不敢过于激进,不敢冒险。
倘若冒险把蜀国打没有了,诸葛亮不就成了千古罪人了吗?让他如何向死去的刘备交代啊,这或许就是作为“二把手”的悲哀吧。
你看刘备,他是蜀国的一把手,蜀国就是他的,胜利了固然好,即使失败了也没有人敢说什么,人家败的是自己的家,关别人什么事?
因而,夷陵之战时,尽管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是持反对意见,但刘备也敢打,打败了也没有人敢批评他,谁让人家是蜀国的皇帝呢?
说到这也许大家就能理解了诸葛亮了,诸葛亮不是不能拼,而是不敢拼,拼胜了是你作为臣子的本分,败了则是千古骂名。
如此而来,诸葛亮北伐失败就是注定的了,除非刘禅能给他下命令,允许他灵活机动。但是,我们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可能会授予诸葛亮如此大的机动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