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孙中山死于肝癌?看完尸检报告,原来实情并非如此!
创始人
2025-08-05 01:33:05
0

孙中山,这位带领中国走向共和的伟大革命领袖,1925年在北京病逝后,关于他的死因,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相信是肝癌。然而,近些年来的研究逐渐揭示出,这一说法或许并不准确。2016年,巴特博士在参观中山纪念堂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份关键的英文尸检报告,这份由当年为孙中山进行尸检的卡士医生撰写的报告,透露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细节:孙中山的胆囊“坚硬如石”。这一发现引发了新的医学推测,孙中山的真正死因可能并非肝癌。那么,他究竟是死于什么疾病呢?

兴中会的成立与孙中山的抱负

1894年11月24日,檀香山的一间不起眼的会馆内,灯光昏暗,几位华裔男子围坐在一起,他们的表情严肃,目光焦虑。在房间的一角,孙中山站立着,目光坚定,手中拿着几张草稿纸。

孙中山清晰而有力地宣读着会议的主要议程,他的声音在室内回响,每一个字眼都充满了激情与坚决:“今天,我们在此集结,目的只有一个——振兴中华!”在他的引领下,会议讨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具体步骤。

随后,孙中山拿出了一份组织章程草案,逐条向在场的成员解释。他提到如何通过教育、武装斗争以及国际合作来逐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在场的每个人都认真地听着,偶尔插话讨论某些具体的执行细节,如何在海外华人中进行宣传,如何筹集资金支持武装起义,每一项都被仔细斟酌。

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位成员提出了关于成立合众政府的具体模式,孙中山耐心地解释了他对于民主共和制的设想,包括实行选举制度、建立法律体系等内容。

孙中山还提到了振兴中华的长远意义,要让世界看到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既尊重传统又拥抱现代的强大国家。会议接近尾声时,孙中山再次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他说只有集合所有海外华人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最后,孙中山提出成立兴中会的动议,并邀请每位在场的成员签署赞同。成员们陆续走到前台,在宣言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着最后一人签署完毕,孙中山庄严宣布兴中会正式成立。

革命思想的传播与同盟会的创建

进入20世纪初,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逐渐增多,遍布欧洲各地。1905年,孙中山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他在一座安静的图书馆里与几位中国留学生深入交谈。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孙中山的行程满载紧张。他前往德国的柏林,参与了一次由留学生组织的秘密会议。在一间隐蔽的地下室内,孙中山站在黑板前,用粉笔勾勒出中国的地图和未来可能的行动计划。他详细解释了如何联络国内外的反清力量,共同发起一场全面的革命。

法国巴黎则是孙中山的另一个重要站点。在这里,他参加了一个小型的论坛,该论坛由热心的中国留学生和一些对中国情势感兴趣的法国知识分子组成。会议室内挂满了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画作与书籍,孙中山利用这些文化符号,向在场的听众解释清朝的专制统治以及革命的正当性。

1905年夏天,孙中山的足迹遍及欧洲,最终在8月抵达日本东京。东京的一间朴素会所成了他与黄兴及其他革命同志会面的地点。会所内布置简单,中式的桌椅摆放整齐,墙上挂着孙中山过去演讲的照片。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在这里长时间讨论,最终敲定了成立中国同盟会的计划。

在那个关键的会议中,孙中山详细介绍了兴中会和华兴会的基本情况和成就,强调了现在是将各个革命力量统一起来的时机。他提出了一个包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全新政治纲领,这一纲领深受在场成员的支持。

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领导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让中国的政治局势瞬间翻天覆地。经过多年努力,革命党人的反清运动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清朝统治被推翻。武昌起义的炮声迅速传遍全国,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席卷了整个大地。孙中山当时仍在海外活动,得知武昌起义成功后,他立即赶回国内,参加了革命的后续行动。

在革命的推动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经过各方的讨论与推举,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他在就职典礼上穿着西式礼服,庄严宣誓,誓言领导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走向光明的未来。就职现场,围满了支持者与官员,孙中山面对全国各界的瞩目,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然而,尽管辛亥革命带来了清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未一帆风顺。孙中山的政治之路充满了波折。在袁世凯的影响力下,孙中山不得不让出临时大总统的位置。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将权力移交给袁世凯。接下来的几年,他继续努力推动各类革命活动,力求巩固共和制度,防止独裁和专制的死灰复燃。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这一场革命的导火索是袁世凯逐渐显露出的独裁倾向。当时,袁世凯借机解散了国会,剥夺了许多民主党派的权利,并通过种种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力。为了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与革命党人联合发动了对袁世凯的武装反抗。

二次革命的局势并不如辛亥革命那般顺利。由于各方势力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合作战,加上袁世凯手握重兵,革命最终失败,孙中山被迫再次流亡海外。但即便在流亡的岁月中,他从未放弃过推翻独裁、重建共和的信念。

进入1920年代,随着袁世凯的去世和北洋政府的内部权力斗争,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回到了广州,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与北方政府对抗的南方政权。孙中山开始寻求苏联的帮助,并于1923年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

孙中山的遗嘱与思想遗产

1925年3月12日,北京的一处住所,气氛凝重。屋内几位国民党高层领导人紧紧围绕在病榻旁,孙中山的病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孙中山自1924年北上之后,身体一直不好。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进行各项政务活动,希望通过与北方军阀谈判来推进国家的统一。到了1925年初,他的健康状况愈发恶化,医生诊断为胆囊癌,并已扩散至肝脏。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孙中山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他决定留下几份遗嘱,安排后续的革命事业。2月中旬,卧病在床的他用虚弱的声音指示身边的秘书和助手,准备草拟遗嘱的文稿。几名助手将桌椅搬到他的病榻旁,摆上纸笔,医生叮嘱大家保持安静,以免打扰他休息。孙中山用尽最后的力气口述,他的助手一字一句地记录下他的嘱托。

首先是《家事遗嘱》。孙中山简单交代了家中事务,嘱托家人要彼此照顾。他语气平和,没有过多停顿,仿佛在处理日常事务一样。

接着,他开始口述《国事遗嘱》。这份遗嘱显得更加正式,内容也更为沉重。助手们坐得笔直,认真记录每一句话。在《国事遗嘱》中,孙中山明确表达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期望和革命未尽的目标。他说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句沉重的话语道出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担忧和期许。

随后,孙中山又向身边人表达了他对世界局势的看法,这便是《致苏俄遗书》。在这份遗书中,孙中山提到希望继续加强与苏联的合作,促进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解放。

几天后,孙中山的病情急剧恶化,医生们紧急施救,但依然无力回天。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孙中山逝世的真实原因

孙中山的逝世长时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肝癌所致,这个说法在历史上广为流传。然而,2013年开始,有一些国内媒体报道了新的医学研究,提出孙中山并非死于肝癌,而是另有其因。当时,相关信息并未引起太多公众的关注,但这一疑点逐渐浮出水面。

2016年,一位名叫巴特博士的医学学者在一次学术交流中受邀前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访学。在参观中山纪念堂的展览时,他无意中留意到一份由卡士医生撰写的英文尸检报告。卡士医生是当年孙中山的尸检医生,负责记录孙中山病逝后的详细情况。巴特博士被这份报告中的描述所吸引,报告提到孙中山的胆囊“坚硬如石”,这是一个异常的病理特征。

带着疑问,巴特博士回到研究室,结合这份尸检报告和孙中山的病史资料,开始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他与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的陈杰医生取得了联系,两人合作,对孙中山的病情进行详细的推理和推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孙中山的死亡可能并非由于传统上所认为的肝癌,而是与胆囊癌密切相关。

这份尸检报告显示,孙中山的胆囊异常坚硬,这很可能是胆囊癌的一个重要迹象。根据尸检报告中的描述,巴特博士和陈杰医生推断,孙中山极有可能是因为胆囊癌累及肝脏,并伴有肺部的癌症转移,最终导致病情恶化并死亡。这样的结论推翻了长期以来认为孙中山死于肝癌的说法。具体来说,他们认为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胆囊癌蔓延至肝脏,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另一种可能性则是胆管癌波及胆囊,最终扩散,导致孙中山的逝世。

根据这份尸检报告,当时孙中山的胆囊已经硬化,几乎失去了正常功能。这种病情极具危害性,尤其是在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癌症诊断和治疗技术尚不发达,无法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报告还指出,孙中山的病情早期可能已出现转移,这使得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经历了极其痛苦的症状。

最终,尽管孙中山是由于癌症逝世的,这一事实没有改变,但具体的病因的变化为人们重新审视他的生命历程和最后的岁月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资料:[1]彭剑.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行者”绰号与革命形象[J].广东社会科学,2024(3):107-117285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龙门古镇:探寻孙权故里,品味别... 杭州,这座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城市,总是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惊喜。除了西湖的秀丽、灵隐的幽静,杭州周边还...
原创 彭... 说起咱们的历史,那可是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故事,就好比一部精彩绝伦的电视剧,今天就让我们聊聊彭德怀和黄公...
礼运出齐鲁 且听弦歌作新章 岱宗雄踞,黄河西来,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从自然造物到人文化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这片土地镌刻深深烙...
原创 陈... 陈光是和林总同一时期的革命将领,当林总被误伤住院后,是陈光代理了师长一职,由此可见,在抗战前期,陈光...
原创 宋... 宋江得知武松断臂后,对吴用说了句话,武松懂了,留下照顾林冲 江湖风云变幻,英雄命运多舛。水泊梁山上,...
原创 为...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是伟人对大元朝奠基人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称赞,是他让后中国地图达到了空前绝后的...
原创 本... 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给赵括贴上了“纸上谈兵”的永久性标签。千年以来,赵括和“纸上谈兵”差不多成了“...
原创 蒋... 肘腋之患 《毛选》中有一篇文章叫《井冈山的斗争》,讲的是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在南方生存,文章给出的答案...
原创 刘... 《——【·前言·】——》 刘备“三顾茅庐”,似乎只为了得到一个诸葛亮,可你知道这背后其实不仅仅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