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1823年-1901年
),晚清名臣,因个人贪腐问题,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以及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人对其毁誉参半。但时过境迁,今天来看他有污点,也有冤屈,而在了解到他《马关条约》签订后坚决不去日本,倒对他多了些敬意。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李鸿章出身官宦之家,少有才气,入京时所作诗文中
有句“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可见其意气风发?,志向远大。24岁即考中进士,虽不是最年轻的上榜者,但如此年纪即?进士?及第?,也算出类拔萃?了。
后参加恩师曾国藩幕府,镇压太平军运动,成长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再单独组建淮军,于平定太平军的过程中屡建功勋,被
封一等肃毅
伯爵
,赏戴
双眼花翎。
再经历剿灭捻军,
成功调解天津教案后,于同治九年(1870年)八月被调为
直隶总督
,成为清朝封疆大吏之首,又兼任
北洋通商大臣总管外交,可谓位极人臣,而这一年李鸿章47岁。
李鸿章前半生顺风顺水,不可否认其能力出众,其少年壮志,已完全实现。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或许是前半生太过顺利,李鸿章的后半生充满坎坷挫折。
因其意识到与西方各国的差距,他主导展开了著名的洋务运动,又认为列强多来自海上,所以决心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即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组建初期号称“亚洲第一”,
但因户部尚书翁同龢因私废公,慈禧穷奢极欲,使得海军装备?不能?及时?更新?换代?,海军?建设陷于停顿的困境。
中日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已落后于日本海军,后人诟病李鸿章的避战策略失误,但装备落后才是战败的主要原因。北洋将士空有报国热血,奈何船速限制,连撞沉敌舰同归于尽都无法做到!李鸿章选择避而不战,或许也是因为他深知当时的北洋水师不敌日本海军。
北洋舰队的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同时也是李鸿章命运的转折点。
洋务?运动?自?同治二年(1863年)始,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一共?持续三十二年,可以说是李鸿章的半生心血,而甲午海战一役,所有?心血?几乎?付之东流?,本人?还要在不愿意但无法拒绝的情况下,被慈禧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马关议和,签署了让?其?留下永世骂名的《马关条约》。
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一次?他出使欧美各国归来,途经日本横滨,需要用小船摆渡换乘轮船,但他一看小船是日本船,怎么也不肯上,最后只好在两艘轮船架上一块跳板,扶他走过去。
总结
“
宰相合肥天下瘦
”,在贪腐这一点上不必对其洗白!
李鸿章在收复新疆和中法战争等问题上的主张并不正确,可以说他有一定程度的误国,也没有冤枉他。
他曾主导洋务运动,期望以此使国家富强,但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加上有慈禧及朝中大臣掣肘,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他只能做一个“裱糊匠”,这是其个人能力和清政府限制导致的结果。
战场上打不赢,还能指望谈判桌上战胜敌人?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照样?得不到?!
国贫民弱,一个古稀老者,又能在谈判桌上做些什么呢?不外乎争取少赔点银子,少割点土地。仅凭他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就说他卖国,这确实是冤枉他了。
在条约上签字的人就算不是李鸿章,还会有其他人。
李鸿章《马关条约》签订后发誓不去日本,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却有很多中国人都缺少了他这一身骨气!今年年初韩国歧视中国游客事件,过去还不到2个月,韩国歧视政策一取消,就有人迫不及待地跑去韩国旅游,还各种卖力宣传,就好像刚过去不久的歧视从未发生过一样!
单论这一点,很多国人与李鸿章相比差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