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五子登科”中的五子,分别指什么?搞不清楚很容易闹出笑话
创始人
2025-08-04 13:32:24
0

“五子登科”这一成语出自《宋史·窦仪传》,窦仪字可象,是五代后周至北宋初年的官员、学者,出身于官宦世家,据说自幼聪颖过人,且勤奋好学。他的父亲父窦禹钧(即窦燕山),更是以教子有方而著称。

据《宋史》记载,窦禹钧的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均在科举考试中相继及第,成为朝廷官员,时人称之为“五子登科”。

窦禹钧教子有方的故事,不仅在《宋史》中有详细记载,还在《三字经》中也有记载,原文是“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不仅歌颂了窦禹钧的育儿成就,也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语,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子孙后代都能获取功名、拥有锦绣前程的理想。

“五子登科”中的五子

窦仪

窦仪是窦禹钧的长子,字可象,乾祐二年(949年)进士及第,历仕后汉、后周,北宋建立后任工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法律,曾参与制定宋朝的《刑统》。史书记载窦仪为人端庄严谨,为官清廉,深受朝廷器重。

窦俨

窦俨是窦禹钧的次子,字望之。他自幼聪明好学,非常擅长写文章,广顺三年(953年)进士及第。北宋建立后历任太子右庶子、礼部侍郎等职,据说窦俨不仅学识渊博,还精通音律,也曾参与过修订宋朝的礼乐制度。

窦侃

史书关于窦侃的记载非常少,但从“五子登科”的典故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也是窦禹钧的儿子之一,且在科举考试中及第,成为了朝廷官员。虽然具体官职和成就不得而知,但窦侃的才华和学识同样值得肯定。

窦偁

窦偁是窦禹钧的四子(字日章),乾祐二年(949)举进士。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拜为比部郎中,力主“休兵牧马,以徐图之”,阻拦宋太祖北征,后被采纳,授予枢密直学士。后充职左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

窦僖

窦僖是窦禹钧的幼子,关于他的具体事迹和成就,史书记载也较少。但从“五子登科”的典故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学子,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朝廷的一员。

五子登科的文化寓意

这五子相继科举及第,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更是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荣耀,更彰显了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窦禹钧的一生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始终秉持着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

他培养出的这五个德才兼备的儿子,也为家族增光了不少,同时也为社会树立了榜样,后来更是成了传统社会中人们追求家族兴盛、子弟成才的典范。

在古代时候,科举考试是士人阶层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而“五子登科”则,象征着子孙后代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成为朝廷官员,实现家族社会地位的提升。“五子登科”这一成语,不仅是对窦禹钧教子有方的赞美,也寄托了人们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期望。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时代背景下获得成功,传统 “五子登科” 中的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借鉴意义,比如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的才能等。

“五子登科”其实还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它也是在鼓励人们要勤奋好学、自强不息,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荣耀。

在如今的生活中,“五子登科”这一成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不仅可以作为结婚的祝福词,也寓意着新婚夫妇幸福美满、子孙满堂;还可以作为激励人们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座右铭,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在学业上,“五子登科”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学业上的全面成功。

写到最后

“五子登科”中的“五子”,其实指的是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和窦僖。他们在科举考试中相继及第,成为朝廷官员,时人称之为“五子登科”。这一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寄托了人们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期望。

在如今的生活中,“五子登科”仍然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它也是在鼓励人们要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龙门古镇:探寻孙权故里,品味别... 杭州,这座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城市,总是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惊喜。除了西湖的秀丽、灵隐的幽静,杭州周边还...
原创 彭... 说起咱们的历史,那可是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故事,就好比一部精彩绝伦的电视剧,今天就让我们聊聊彭德怀和黄公...
礼运出齐鲁 且听弦歌作新章 岱宗雄踞,黄河西来,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从自然造物到人文化成,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这片土地镌刻深深烙...
原创 陈... 陈光是和林总同一时期的革命将领,当林总被误伤住院后,是陈光代理了师长一职,由此可见,在抗战前期,陈光...
原创 宋... 宋江得知武松断臂后,对吴用说了句话,武松懂了,留下照顾林冲 江湖风云变幻,英雄命运多舛。水泊梁山上,...
原创 为...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是伟人对大元朝奠基人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称赞,是他让后中国地图达到了空前绝后的...
原创 本... 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给赵括贴上了“纸上谈兵”的永久性标签。千年以来,赵括和“纸上谈兵”差不多成了“...
原创 蒋... 肘腋之患 《毛选》中有一篇文章叫《井冈山的斗争》,讲的是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在南方生存,文章给出的答案...
原创 刘... 《——【·前言·】——》 刘备“三顾茅庐”,似乎只为了得到一个诸葛亮,可你知道这背后其实不仅仅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