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驾崩后,一场让后世耳熟能详的闹剧在咸阳宫上演。权相赵高牵来一只鹿,却指着它对群臣说:"看,这是一匹好马!"
史记中记载这一幕:"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其后群臣皆畏高。"
这段看似荒诞的历史,却道出了专制政治下最赤裸裸的生存法则 —— 生存,仅仅两个字。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验"?我们得先看看赵高其人。
赵高本是秦国中牟县(今河南新郑)人,年轻时以善养马闻名,因此被选入宫廷。在秦始皇时期,他从一个负责照看车马的小吏,一步步爬到了中车府令的位置。这个官职虽然表面上是管理皇家车马,实际却是贴身侍从,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皇帝。
《史记》中记载,赵高"善事秦皇帝,尽知其阴事"。这句话耐人寻味,"阴事"二字暗示赵高掌握着秦始皇的诸多隐秘。正是这种特殊地位,让他在秦始皇晚年得到重用,并参与了秦二世胡亥即位的夺嫡之争。
秦始皇驾崩时,正在东巡途中。赵高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并诛杀了原本的太子扶苏。这一连串动作,让赵高成为了新朝的实际掌权者。
然而,权力的获得是一回事,如何让所有人认可并臣服于这种权力,则是另一回事。赵高深谙权术,他知道必须通过一次公开的"验",让所有朝臣明白新的政治规则。
于是就有了这出指鹿为马的戏码。表面上看,这是一场荒诞的闹剧,但实际上却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权力测试。当他指着鹿说是马时,在场的大臣面临三个选择:
第一,直接说这是鹿。这种人要么太过正直,要么太过愚蠢,在赵高看来都是不可用之人。史料记载,这些据实力争的人后来都被以各种罪名处置。
第二,保持沉默。这些人显然已经看出了赵高的用意,但又不愿意直接说谎,选择明哲保身。这类人虽然可以保全性命,但在赵高眼中缺乏足够的政治献媚性,也很难被重用。
第三,附和说这是马。这些人或许内心也在嘲笑这个闹剧的荒诞,但他们最懂得配合权力的心意。在专制政治中,这往往是最容易上升的一类人。
有趣的是,连秦二世自己都说"丞相误邪?谓鹿为马。"可见当时连皇帝都看出这是鹿。但赵高却无视皇帝的话,直接惩治那些说实话的大臣。这一幕更加印证了赵高已经成为实际的掌权者。
在这场测试之后,《史记》记载"其后群臣皆畏高"。赵高成功地用这种方式确立了自己的权威,让所有人明白在新的政治规则下,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察言观色,揣摩权力者的心意。
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并非孤例。明朝魏忠贤专权时期,也曾有过类似的闹剧。有次魏忠贤在大殿上打了个喷嚏,马上就有谄媚者高呼"仙气芬芳"。这种看似荒诞的行为,本质上与指鹿为马如出一辙,都是在测试臣子们的"识相"程度。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政治考验在东汉末年也曾上演过。当时的大将军何进掌权,有人在朝堂上问他"何为帝"(意思是问他做什么事),何进却误以为对方在说他想当皇帝,大怒之下就要处死提问的人。这种过度敏感和草木皆兵的心态,正是权力者的通病。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赵高最终的结局是在权力斗争中被自己的侄子赵成所杀,秦朝也在他布下的种种乱局中迅速灭亡。这似乎印证了一个古老的智慧:当一个政权连最基本的真相都容不下时,其灭亡就为期不远了。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千年,不仅因为它荒诞,更因为它道出了专制政治中最深刻的生存哲学。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有人选择据实力争而死,有人选择明哲保身而退,也有人选择阿谀奉承而生。每个选择背后,都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