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所谓的名将,就是能冲锋陷阵,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亦或是敢于千里奔袭直捣敌军大本营的大牛人。例如,冲锋陷阵的名将有张飞、常遇春等;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的统帅有卫青、徐达;敢于千里奔袭直捣黄龙的有霍去病、李靖、李文忠等。但是,战争不仅需要进攻,更需要防守,需要巩固自己的大后方,所以善于防守的战将,亦可以称之为名将!
清朝末年,盗匪四起,义军不断,天下动荡不安,这为名将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养料。在此,纵横国史就来谈谈晚清时期最善于防守的五位名将,最后一位堪称战神级别!
第五、顾王——吴如孝。此人本是广州十三行的一员会计,只因机缘巧合加入了拜上帝教,成为金田起义的元勋之一。在战将云集的天国阵营里,冲锋陷阵,攻城拔寨的活自然是轮不到他,但他却非常善于防守,而且所镇守的城池均为天国的战略要地。1856年,江苏巡抚吉尔杭阿重兵围攻镇江,吴如孝在兵力严重稀缺的情况下坚持三个月直到秦日纲援军到,然后内外夹击,阵斩吉尔杭阿。1858年,湘军悍将李续宾率6000精锐从江西北上,连克潜山、舒城、桐城,势不可挡,兵锋直抵庐州三河镇。此时,庐州守将吴如孝孤军作战,但坚持抵抗,绝不投降,为陈玉成援兵到来赢得时间,最终取得三河镇大捷,全歼李续宾精锐
第四、襄王——刘官芳。天京事变后,天国能征善战之将领几乎损失殆尽,而堪称支柱的陈玉成、李秀成又太过年轻,缺乏必要的战场经验。刘官芳虽是金田起义的老将,但历次战役均表明他不堪充当前锋,但防守却是他的拿手好戏。1864年3月,天京的陷落已经是不可避免,而作为幼天王撤往湖州的必经之地金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此时,金坛所面对的敌人不是湘军,而是由英国将领戈登组建的全副现代化装备的“常胜军”,刘官芳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面对力量之悬殊,刘官芳采取“空城计”,给戈登制造金坛城空虚之假相,待到常胜军靠近时,太平军伏兵四处,搞肉搏战。此战,戈登被击伤,常胜军三次进攻金坛均被打退,因太平军守城装备以砖石等原始武器为主,史称“砖石之战”。
第三、勤王——林启荣。在众多的太平军将领中,若论守城之能力,勤王林启荣堪称第一,没人能出其右。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主要有三处,分别是武昌、安庆、九江,其中林启荣镇守的是位于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九江城。因为战略地位过于重要,九江一直都是湘军与太平军争夺的焦点,为此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战,遗憾的是九江最终还是被李续宾和杨载福攻破了!
究其原因,责任不在林启荣身上,而是陈玉成先是救援不力,后则干脆不再进行援救;石达开近在咫尺却不发一兵一卒,坐视林启荣败亡。要知道,在没有救援的情况下,林启荣可是靠号召农民种菜渡过了两年,这着实罕见!
第二、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这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敢于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最好见证,林则徐也因此而名垂青史!然而,林则徐还是一位非常善于防守作战的将领,而且对手还是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强国大英帝国,尤其是其海军,堪称霸主级别。虎门销烟后,林则徐预计英军一定会兴兵来犯,而广州则首当其冲。为此,林则徐着手强化广州、虎门要塞战备,在珠江口扎下木桩,同时招募兵勇守城与缉拿间谍,做好随时迎战之准备。1841年6月,英国远东舰队进犯珠江口,但见林则徐防守严密,不敢贸然进攻,广州暂时得以免于战火。
第一、晚清战神——左宗棠。晚清虽然名将众多,但堪称战神级别的只有一人,即为左宗棠。太平军席卷大江南北之时,还是师爷的左宗棠便放下狠话:“给我精兵五千,何惧长毛十万”,事实可否如此呢?1859年,石达开从江西进入湖南,随身携带30万大军,目标是拿下宝庆府,而守将是骆秉章,但实际负责人则是左宗棠。此时,宝庆府只有不到两万杂牌军,其中多数是左宗棠临时招募而来,几乎没有任何战斗经验。但是,战神就是战神,他利用石达开不擅长攻坚作战的短处,加固城池,坚守不出,然后派出小股兵力袭扰石部后方,让其疲于应对。此战,石达开不但不能攻破宝庆,反而被左宗棠反追击,一路溃逃到广西,拉开了翼王失败的序幕!
当然,晚清善于防守作战的名将也不仅限于这五位,各位朋友可否知道还有哪几位吗?欢迎留言,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