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很多人认为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所谓“颜值就是正义”。实际上从古至今,这都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今天笔者就举两个例子,看看长得帅或者不帅,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有多大的影响。
因为帅而成为状元
元朝之所以被朱元璋这样的义军推翻,是因为“失之于宽”,也就是对江南地主极为放纵。这些人享受惯了特权,对于执法严格的朱元璋非常不满。明朝建立后虽然对前元文人热心招揽,但很多人宁愿隐居、出家,甚至自残,都不愿意到新朝做官。
对于这些冥顽不灵的旧文人,朱元璋采用株连的办法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老朱又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大明自己的科举考试。老文人靠不住,就依靠新一代知识分子。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开国不久的大明王朝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谁能成为本朝第一位状元,自然也是万众瞩目的对象。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乡试考中之后成为举人,接下来就要进京参加会试。洪武四年二月,大明王朝第一次会试在南京拉开帷幕。
三月初一日,朱元璋在南京皇宫奉天殿举行殿试,亲自面试这些日后大明官场的宝贝疙瘩。当时在会试中排名第一的是山西壶关人郭翀,按理他是大明第一位状元的最佳人选。然而老朱在看到郭翀的相貌之后叹了口气,这实在是长得太寒碜了,本朝第一位状元,看来是跟他无缘了。
然后在人丛中朱元璋一眼就看到了吴伯宗,一位超级大帅哥。吴伯宗是江西金溪人,江西乡试第一名。不过本次会试吴伯宗表现不佳,仅仅名列第二十四名。如果殿试还是这个排名,那他只能名列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但是不得不说,长得帅就是有优势。同时又由于名字大气,老朱一激动,状元就是你了。至于郭翀,勉为其难给个榜眼吧。
时开科之始,帝亲制策问。得伯宗甚喜,赐冠带袍笏,授礼部员外郎,与修《大明日历》。—《明史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
当然身为江西乡试第一名,会试时发挥失常的吴伯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朱元璋后来让他出任东宫侍讲,显然是对其能力的认可。然而郭翀的遭遇并非孤证,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殿试,原本应该被选为状元的丘浚因为策文中犯了忌讳,最后只是名列第二甲第一名。当然皇帝文章犯讳不是个好的借口,最后朝廷给出的理由是丘浚“貌寝”,也就是丑。看来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长得不帅就不能当状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因为丑而不能袭爵
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五月初七日,襄城伯李黼。因其无嗣,朝廷在八月二十五日命其堂兄锦衣卫中所副千户李鄌袭封襄城伯。从一个从五品的小官,一下子成为超品的伯爵,李鄌激动地来到父亲李琏的墓前进行祭告,所谓“家祭无忘告乃翁”。襄城伯这个爵位,原本就应该是他老爹李琏的,为何会到了他堂弟手上呢?
明代的首封襄城伯李浚,从小就在燕王府侍奉燕王朱棣,成年之后出任燕山左卫千户。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在听说燕王爷在北平起事之后,李浚在蓟州、永平等地招募数千名勇士前来投奔旧主。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军攻破京师南京,建文帝朱允炆自杀殉国,朱棣篡位称帝。九月初四日,李浚被封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襄城伯,食禄一千石,子孙世世承袭。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李浚去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其子李隆袭封襄城伯。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李隆去世,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其子李珍袭封襄城伯。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十五日,面对三路进犯的瓦剌大军,明英宗朱祁镇率领二十多万京军御驾亲征。按照太宗朱棣、宣宗朱瞻基以来的惯例,皇帝出征都会带着勋贵大臣随行扈从。而新袭封不久的李珍就在这份名单之中。结果谁都没有想到,明军主力竟然会在土木堡全线崩盘。皇帝朱祁镇被俘,包括李珍在内的扈从大臣大部分都战死殉国。
事后朝廷追封李珍为襄城侯,谥悼僖。从这个谥号来看,李珍殉国时的年龄应该不大,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他为何当时尚未有子嗣。襄城伯是世袭爵位,李珍既然无子,就应该由他的弟弟袭爵。又由于李隆没有嫡子,应该由李珍年纪最大的弟弟李琏袭封襄城伯。然而李琏长得不咋地,按史书原话是“貌不扬”。结果李隆的夫人以此为由,让年纪比李琏小的李瑾袭爵。
瑾,直隶和州人。景泰初,兄珍卒,无嗣。其母以庶兄琏貌不扬,命瑾袭祖爵襄城伯。—《明孝宗实录卷二十四》
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正月,李琏获封散骑舍人。散骑舍人是近侍武职,明初的时候只有公侯伯以及都督的嫡次子才能出任。但成化年间已经到了明朝中期,散骑舍人早已是烂大街的官职,有头有脸的高官子弟都不屑出任。
而此时李琏的弟弟李瑾却在五个月后佩征夷将军印出任总兵官,率领大军征讨四川大坝蛮夷的叛乱。次年四月,李瑾派人报捷,称叛乱已被平定。当年八月,李瑾率大军班师回朝。成化皇帝论功行赏,进封李瑾为襄城侯。不过这里的襄城侯是流侯,也就是不能世袭。
李瑾不但能打仗,还以“性度宽厚,能礼贤下士”闻名。对于无辜失去爵位的兄长李琏,李瑾一直非常优待。而在李琏死后,李瑾又像抚养自己的儿子一样照顾兄长的儿子李鄌。不过话虽如此,最早袭封襄城伯的人还是李瑾自己的儿子李黼。直到李黼死后无嗣,襄城伯的爵位兜兜转转才重新回到李琏这一脉。
有人说明代嫡庶分明,长幼有序,难道就因为长得丑就不能袭爵吗?其实这还真不是孤证。比如同样在土木堡之战中殉国的英国公张辅,他的爵位按理应该由嫡长子张忠承袭。但也是因为张忠有“废疾”,朝廷选了张辅的庶长子张懋袭封英国公。
结语:对于很多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如果因为长相问题而被无辜打压,确实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是有的时候状元并不一定代表着仕途的一帆风顺,明代多少内阁首辅都不是状元出身。上文因为“貌寝”而被剥夺状元身份的丘浚,日后同样凭着自身的努力成为户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死后追赐太傅,谥文庄。
当然像李琏这样因为长得丑而不能袭爵,这才叫真正的悲剧。不过对于皇帝来说,世袭勋贵不过就是朝堂上的门面点缀吉祥物而已,谁又会喜欢一个歪瓜裂枣天天出现在自己面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