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各个国家的实力对比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1947~1991年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是世界唯二的超级大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又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不乏较强的原苏联加盟国,例如俄罗斯、乌克兰。然而,由于政策失误、产业转型不全面、过于依赖苏联老本等原因,原苏联加盟国们均未能恢复昔日的强盛。俄罗斯趋于没落,而号称“苏联二哥”的乌克兰,也是岌岌可危。
乌克兰面积位居欧洲第二,人口众多,土地平坦肥沃,矿产资源丰富,军工实力强大,在苏联解体时又继承了雄厚的遗产,其中包括安东诺夫设计局在内的精尖军事工业。按常理讲,乌克兰先天条件极佳,又继承那么多好东西,国家发展应该不会差。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独立30年来,乌克兰时常面临着局势动荡的困扰,经济连年滑坡、大批工厂破产、贫困问题日益加剧,人均GDP在欧洲居于末流位置。
与经济不景气相比,更严峻的问题,在于国家版图的分裂、族群与社会的撕裂。独立以来,乌克兰诸多地区面临分离势力困扰。其中,克里米亚半岛和东乌的数州亲俄;外喀尔巴阡地区同基辅中央离心;甚至敖德萨和伊斯梅尔都有独立倾向。这些问题,成为悬在乌克兰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在2014年以后,随着俄乌关系的恶化,俄罗斯也趋于支持乌境内亲俄地区的分离活动,乌克兰国土四分五裂。
继承苏联雄厚家底的乌克兰,为何会面临如此窘境?这自然与乌克兰官方的一系列“骚操作”有直接关系。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政府也犯有“过度西方化”的路线错误。多党制、休克疗法等一系列失误,让财团和寡头们把持了国有资产,让各色名目的党派充斥着乌克兰政坛,把乌克兰变成“西方附庸的资产阶级政权”。然而,欲速则不达,如此急于同西方接轨,反而对乌克兰正常的体制转轨进程造成严重破坏。
经济上,寡头们在(有很多脱胎于苏联时代的利益集团)掠夺国有资产后,只企图将其价值全部榨干,既不谋求技术变革,也不保障工人利益,结果乌克兰工业产值在1992~1999年间呈断崖式下跌。外交上,美国和北约在幕后离间俄乌关系,唆使乌克兰放弃核武器,这极大削弱了乌克兰的军事实力。而在内政上,乌克兰照搬西方的多党制体系,但又没能做好本土化改良,这直接削弱了乌克兰人的国家认同。
乌克兰,在中古时代为地区称呼。17世纪哥萨克反波兰统治而形成的“哥萨克酋长国”,算是乌克兰国家的雏形。1654年《佩列亚斯拉夫条约》签署后,乌克兰大部分逐渐为俄国所控制,被称为“小俄罗斯”。直到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世界大战造成的格局变化,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兴起,乌克兰版图得到极大扩张(获得加利西亚、外喀尔巴阡、伊斯梅尔、克里米亚),同时也才基本完成了民族统一。
也就是说,当今乌克兰民族国家的版图,形成的历史时间并不算太长,这就导致乌克兰各地民众的认同是相对分裂的。大致上,乌克兰东部比较亲俄;西部的加利西亚和沃伦尼亚比较亲中欧;外喀尔巴阡乌克兰由于历史原因、地理环境特殊,也不太认同基辅中央;敖德萨州和伊斯梅尔地区也存在离心倾向。苏联时代,大家都是苏联大家庭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强大的集权力量作为保障,尚能维持统一。
但在苏联解体后,随着多党制的实行,各种政治派别的先后出现,乌克兰各地的凝聚力迅速衰落。乌克兰的民族数量大约为130个,而乌克兰的各种党派数量却有近200个。在这种形势下,国家想维持稳定和统一都是难题。更何况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经济连年滑坡、民生日渐困顿。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各族民众的不满与日俱增,这就导致了乌克兰版图的分裂。
参考资料:《乌克兰:沉重的历史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