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就有一种说法,说的是蜀汉后主刘禅对诸葛亮怀有恨意。
持这种说法的原因是诸葛亮在世时大权独揽,刘禅虽然是皇帝但是一直被诸葛亮打压,所以心有所恨,以至于在诸葛亮死后就再也没有设置丞相的官职,也不愿意为他立庙。
从我个人看来,对这种说法不赞同,颇有阴谋论的味道。
我们知道,丞相这个职务是总揽军政的大官,我实在想不出在武侯死后还有谁有能力接过这个职务?没这个能力知道吗?相反,废除丞相的官职恰恰说明在刘禅的心里没有人能和他的相父相提并论。
至于提出不给诸葛亮立庙就是记恨诸葛亮的行为的这种观点完全是对三国的礼制的误解。在汉代时期,皇帝为臣子立庙是没有法律基础的。诸葛亮死后可以配享太庙,但绝对不可能为他单独立庙。之后,民间因为感怀诸葛亮的伟大功绩,所以自发的为之祭祀,在持续了二十多年后,刘禅选了个折中的办法,在诸葛亮的坟墓旁建了个武侯祠,从此武侯祠香火不断。
诸葛亮死后,一个叫李邈的人上书刘禅,说诸葛亮死的好,死得其所,如果还活着,蜀中百姓日子更难过,还会继续处于战争中,现在死了,应该摆宴庆祝一下。本以为刘禅会同意他的想法,结果刘禅一见这封书,就把李邈拉出去砍了。
"你也配提相父?"
从上面这两件事看出来,诸葛亮在刘禅心里的地位怎么也不可能低,完全没有记恨诸葛亮的意思。
如果这还说明不了问题,那就看看刘禅是怎么对待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诸葛瞻十七岁就是大官了,还成为了驸马爷。
再大一点之后刘禅就给他大权了:
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孙盛异同记曰: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
可见诸葛瞻还夺取了姜维的兵权。
最后,后主将保卫成都的希望托付给了诸葛瞻:
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
诸葛瞻为国效力战死,年仅37岁。
刘禅对诸葛瞻简直是爱戴有加,丝毫不曾削弱诸葛亮的影响力。
再者,诸葛亮给刘禅写的《出师表》,情真意切,简直就是当遗书写的。里面不只是劝刘禅怎么亲君子,远小人,更是殷切希望刘禅能成为一个像他父亲一样的好皇帝。这种君臣之间的"父子情",在整个中国历史朝代里都是罕有的。
诸葛亮真是历代文人之楷模,先主一直支持他的地位,让他放手干。后主一直成全他的名声,让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最后蜀国灭亡,阿斗投降,武侯的子孙以死成全父亲的理想,做人到这个份儿上,夫复何求?
从史料上来看,实在看不出刘禅哪里记恨诸葛亮了。很多时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仅靠臆想,而是要根据史料做出推测而尽可能还原整个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