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霁蓝釉瓷器鉴定方法和特征
一、元代霁蓝釉瓷器的历史价值与特点
元代霁蓝釉瓷器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烧制技术刚刚形成,所用钴料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上色不稳定。然而,古代陶工们凭借精湛技艺,烧制出了颜色均匀稳定的瓷器,实属难得。
元代霁蓝釉瓷器主要呈现 “蓝地白花” 的特点,云龙纹较为多见。目前存世的完整元代霁蓝釉瓷器十分稀少,主要收藏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民间私人收藏更是寥寥无几。例如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四朵火焰形云纹,巨龙威武雄壮,腾空飞舞,颇有叱咤风云之势。
从造型上看,元代蓝釉瓷造型端庄挺拔,雄浑雅致,轮廓线条异常秀美。与现代仿品相比,差异较大,现代仿品造型头重脚轻,重心高,手感轻盈。
从纹饰上看,元代龙纹饰刚劲有力,神形兼备,蓝白相间,洁雅明快,艺术感极强,体现了古人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的风格。
从瓷胎上看,元代瓷胎质较为粗糙,瓷胎灰白色或淡红色,铁锈斑点和火石红常见,给人一种老熟、老气感。而现代仿品瓷质细腻洁白,火气重。
从釉彩上看,元代釉色肥润,釉面深浅变化,釉色纯正,质朴古拙,有聚釉、缩釉、垂釉等特征。现代仿品釉色十分完美,与元代不同。
二、元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定方法
(一)造型胎釉特征
(二)传世品特点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完整者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 12 件左右,且均藏于国家博物馆中。这使得元代霁蓝釉瓷器成为了极其珍贵的文物瑰宝。
现代仿品主要出于景德镇,有煤气窑和柴窑烧制之分。但由于仿制者很难拿到真品进行参照,只能比照图录仿制,所以在造型胎釉特征上往往与真品存在较大差异。
元代霁蓝釉瓷器在造型、胎釉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鉴定时只要把握这些特征,自可识别真伪。如盘底的质感、釉色的深沉程度等,都是区分真品与仿品的重要依据。元代霁蓝釉瓷器鉴赏交流咨询下图。
三、与明清霁蓝釉瓷器的对比
明清时期霁蓝釉瓷器在元代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具特点。
明代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有少部分刻划暗花和蓝釉白花,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 “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楷书款,四字款为后仿。宣德时期还出现了洒蓝釉这一新品种,其蓝釉之中自然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同雪花洒落,故又名雪花蓝。洒蓝釉瓷也是以钴为呈色剂的石灰碱釉,只是与霁蓝釉瓷的施釉工艺略有不同。宣德洒蓝釉瓷传世十分稀少。
嘉靖时期还创烧了回青釉瓷。回青釉与霁蓝釉同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只是所用青料为当时特有的回青与国产石子青调和而成,呈色不如霁蓝釉深沉浓艳,而是呈浅蓝色。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
明代霁蓝釉瓷器在造型上除了常见的碗、盘等,还有罐、缸、尊、盆、僧帽壶、莲瓣壶等造型。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接近底足的聚釉处则发黑色。
清代霁蓝釉瓷器存世量稀少,花纹装饰精美繁复、器型独特。康熙以后历代均有洒蓝釉瓷器生产,仿康熙洒蓝釉也不少。鉴定时要注意各时代的造型胎釉,仿康熙洒蓝金彩容易脱落,常有后世金彩脱落后描金复烧的,一定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描金的痕迹。现代仿品金彩是用金水烧的,呈色比康熙金彩艳丽,要注意二者的区别。
雍正时期,以唐英任御窑厂督陶官,所制各式釉都烧制得极为成功。雍正时期的霁蓝釉瓷比例则最为匀称,线条最显秀雅。其特点为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釉面蓝中泛紫,因其釉色艳丽而独步清一代。
乾隆时期,蓝釉瓷以霁蓝釉和天蓝釉为主,多见陈设器,也有部分祭器。这一时期,蓝釉描金装饰大量出现,并且蓝釉描金装饰技法一直盛行至清末民国。霁蓝釉描金地开光粉彩花鸟纹方瓶,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
清代霁蓝釉瓷器在花纹装饰、器型独特性以及施釉工艺等方面与明代霁蓝釉瓷器有明显的不同,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和工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