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工具,它流传时间长,分布地域广泛,从古至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熨斗最直观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抚平衣物上的皱痕,使我们的着装平直整洁,改善人们的仪表仪态。
一件小小的熨斗不但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它更能够深层次的映射出在不同时期使用熨斗的社会阶级的变动、服饰材质、社会审美和锻造工艺的改变。
一、熨斗的起源与发展
(一)熨斗的起源
熨斗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家用器具,做熨烫衣物褶皱,使其平整之用。熨斗在中国古代又称“火斗”“铜斗”“钴鉧”。
有关它的起源,《帝王世纪》、《淮南王》中就有记载。从这几处的记载可以得知,一开始是被加热滚烫的斗类器皿在使用过程中不慎烫伤了人手,纣王由此为灵感,创造了“熨斗”,用来实施炮烙酷刑。由此可见,熨斗最开始的功能是作为刑罚工具来使用的,但在目前有关熨斗的研究论述中,都因尚无可靠实物证据来证明而对此观点存疑。
之后关于熨斗的记载一直存在于各类古籍文献当中,如《杜预集》、《晋书·韩康伯》,古诗文中也有大量记载熨斗的词句出现,如南朝梁萧纲所作《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明代张岱所作《夜航船》等。
汉魏时期的部分熨斗上刻有“熨斗直衣”的铭文,可见熨斗的熨衣功能在汉代就应用的非常广泛了,汉魏时期起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样重要的生活工具。
熨斗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一种实用器物,因此在人们死后也往往成为随葬品,从最开始作为贵族生活用品到普及至平民百姓家,具有使用范围广、数量多的特点,且经过不断的发展变革延续至今,直到现在依然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也因此目前部分家庭中仍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传世熨斗,不但保存完好,而且数量也相对可观。
目前我国出土的熨斗数量也是较为可观的,早至汉以前,晚至清代均有出土。分布范围也概括了全国各地,其中又以东汉时期出土的熨斗数量最多。这些馆藏出土熨斗和民间散落的传世熨斗可以帮助广大观众关注熨斗、认识熨斗、并从这些熨斗身上看到历朝历代中锻造工业的革新、服装的变迁、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熨斗的发展
两汉时期,由于蚕丝业与青铜铸造技术逐渐兴起,贵族阶级也越来越开始注重衣食住行的生活品质,因此熨斗开始逐渐进入了贵族生活的视野。使用方式非常简单,只需在熨斗的盆腹中加入炭火,一手执柄端,用导热过的盆底熨烫褶皱的衣物使其平整,从而达到穿着美观的需求。
两汉时期出现了铜熨斗与铁熨斗两种金属熨斗,由于商周时期至两汉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冶炼术已达到相当水平,但人工冶铁术并未得到高度发展,因此铜熨斗在数量上远超铁熨斗占据了主流。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人们开始更加注重自我的形体外貌与精神修养。在这一时期,纺织业也发展迅速,这也让熨斗被更多的阶层所需要,因此熨斗的普及范围也逐渐广泛,衍生出来的各种材质、装饰、配套工具也逐渐丰富。此时同时出现了铜熨斗和陶熨斗,而铁熨斗在这一时期销声匿迹了。
魏晋时期的铜熨斗基本沿袭了两汉时期的基础特征,但褪去了比较繁复的纹饰和铭文戳记,均以比较简洁素雅的形象出现,这一点应与魏晋时期崇尚的社会审美风尚息息相关。
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文化思想逐渐开放包容,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熨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普及。陶熨斗则随着唐代成熟的陶瓷技术,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此时的熨斗与两汉至魏晋南北时期的熨斗相比进行更为人性化的细节改造,同时也沿袭了南北朝时期的新型装饰,并增加了更具有隋唐时代色彩的装饰特征。
随着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熨斗不再是上层阶级的专供,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中。
由于使用阶层的范围扩大,此时的熨斗装饰风格也达到了最繁盛、自由的时期,无论是从雕刻于斗身的多样花纹还是对于手柄的装饰程度,或是像附耳这种带有时代独特色彩的装饰物来看,这一时期对于熨斗的修饰是熨斗发展史上种类最丰富、最多元的代表时期。
到了宋元时期,此时熨斗的样式开始接近现代熨斗的样式,一改隋唐之前的样式,实用熨斗虽依然以铜、铁为主,但此时铜熨斗不在占据主流,铁熨斗的数量开始爆发增长。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熨斗延续了两宋时期的形制,并增加了护挡来防止火星飞溅,明清时期的熨斗也都承袭了这一特点。
民国时期,伴随着工业技术的革新,西方熨斗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并逐渐取代了我国古代熨斗,成为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现代电器熨斗的前身。
二、考古出土的汉唐时期熨斗
(一)熨斗的形制划分及演变
从汉唐时期出土熨斗形制变化的整体来看,汉唐时期熨斗形制转变的趋势是斗身由粗大笨重转向小巧精致,斗柄部分由粗短转向纤长,整体斗柄比例由笨重转向轻便。
斗部口沿逐渐由斜窄沿转向平宽沿,斗底部也由圜底转向平底。柄部则呈现由几何形銎柄向扁形柄转变。斗身比例的转变、斗身口沿和底部的变化以及柄部形制的变化这三点从始至终贯穿了熨斗形制演变的整个过程。
这是因为基于熨斗越来越贴近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需要满足人民渴望人性化的需求,因此形制的变化应当符合更便利于日常使用的标准。其次,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所穿着的衣物材质也在发生着变化,衣物材质越来越轻薄意味着人们不再需要难以掌握的笨重熨斗,轻薄的丝绸制品更需要便于掌握的轻巧熨斗。
熨斗口沿、底部和柄部的变化则深刻反映出人们更加注重熨斗的实用性,并逐渐不再将它视为一种彰显身份地位的“奢侈品”。比较直观的是在汉唐时期熨斗形制的演变中,并没有出现大刀阔斧的熨斗造型变革,整体主要基于熨斗基本形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演化、改进熨斗的不同部位细节。
在变化显著的这四点:斗身比例的转变、斗身口沿及底部的变化、熨斗相配套工具的变化以及柄部形制的变化中,其中仅熨斗相配套工具的改变具有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这一变化是当时熨斗在贵族生活中的地位息息相关,人们想要更好的应用熨斗并试图拓展熨斗更加广泛的功能,因此才衍生了一系列与熨斗息息相关的配套工具。无论是阶段性的形制变化特征,还是在汉唐时期一直延续的熨斗形制变化特征,这些形制变化都反映出古人在生活经验中积累的智慧,也是古人勇于探索精神的深刻体现。
(二)汉唐时期熨斗的纹饰及装饰
考古出土的汉唐时期熨斗的纹饰与装饰主要出现在三个部位:斗身部、斗柄部、斗柄结合部。纵观两汉至隋唐时期的整体纹饰演变的规律,可以总结成两大主要特点:一、纹饰风格由繁复转向简便。二、纹饰演变的重心由注重装饰性转为更加注重实用性。
熨斗一开始是作为一种“奢侈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上层阶级十分重视熨斗在生活中的作用。熨斗在两汉至魏晋时期纹饰风格是繁复多样的,一方面熨斗纹饰的装饰部位、装饰内容还在不断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另一方面贵族阶级需要这样的纹饰来表明身份地位、表达对家族后代的祝福意愿、以及自身对于财富的向往等等。
南北朝时期随着熨斗使用阶层的下移,使用范围的扩大,各民族不同文化、审美差异的影响使熨斗出现了区别于魏晋之前的装饰风格。人们不再将它视为一件特殊的器物进行装饰,而是更注重如何更方便的使用熨斗,如何增添一些装饰使熨斗更具实用性。
因此熨斗纹饰开始由繁复转向简便普通,去除了许多不必要的柄部装饰,增添了更具实用性的装饰。熨斗纹饰的演变不但揭露出了熨斗在各个时期发展过程中的使用者的社会阶层,更进一步的反映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崇尚的不同审美视角。
三、熨斗的使用与民众生活
从古至今,熨斗逐渐成了人们日常必备的生活物品。有关于熨斗功能的论述最主要的文献成果是王丹青的《对馆藏一对鸟首铜熨斗的认识》与李智的《中国古代熨斗发展述略》。在这两篇论述中将熨斗的功能主要分为基础的熨烫衣物、医用、灯烛、熏香、熨纸、护书、饮酒等功能,并列举出了诗词古献中对使用熨斗场景的记载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这些记载表明了在熨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实际运用熨斗的功能确实不止于最基础的熨烫衣物功能,由于熨斗简便轻巧的造型特点,人们在使用它的过程中常常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功能。
总览熨斗的使用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在熨斗的基础功能熨烫衣物方面,不应该狭隘的认定熨斗只能用于抚平皱痕,熨平衣物,在这一基础功能上我们还可以关注到熨斗可以用熨烫出美观的衣褶,达到增加衣物美观的效果,由此可见古人运用熨斗的技巧已经非常娴熟。
而熨斗的医疗器械功能、灯具功能、熏香功能、熨纸镇书和饮酒功能、煎炒食物和驱虫功能都在一部分文献记载和部分实物的帮助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这也清晰的说明熨斗在发展的过程中早已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最早甚至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那时熨斗就已经具备了医疗器械的功能。
在往后的发展中,古人将一些常见的家用器物功能在熨斗上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尝试,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熨斗更加多样的功能,极大的提升了熨斗的利用空间,节省了生活成本。
熨斗虽只是一件小小的日常生活用具,却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多种功能,这正是古人们“一器多用”生活智慧的深刻体现,同时也承载了诸多民俗传承意义,富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结语
熨斗虽小,却承载着从古至今的生活智慧和民俗价值,从中折射出我国古代社会生活、锻造工艺、服饰材质、审美特征、思想潮流等多方面的变化、革新。探讨熨斗的起源和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形制变化、纹饰内容变化及其多样功能,是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