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安石站位高,王阳明视野宽,曾国藩心胸阔
创始人
2025-08-03 18:32:13
0

如果对人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很多种,男人女人、工农兵学商、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等等,还可以进行一种人:高人和庸人。

什么是高人?高人一般具备三个能力:站位高,视野宽,心胸阔。这一高一宽一阔不是靠吹牛得来的。那时怎么能具备这三种素质呢?一方面靠天赋,另一方面靠后天的修为。不妨举几个例子:

第一位,北宋名臣王安石。

他是站位高的杰出代表。在900多年前,在一个封建社会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时代,王安石竟然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旨在富国强兵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这些改革措施,有些到今天都还有积极意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等,都是天才般的创造。在固步自封的大环境下,改革谈何容易?改革哪会没有阻力?有阻力就不改革?上个世纪我们搞改革开放、搞国企改革阻力大不大?大。所以,王安石遇到的阻力也很大。

反对变法的突出代表是司马光,他是《资治通鉴》主编,是当时朝廷的重臣,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与民争利,认为全社会的财富总量是定数,朝廷收钱多,民间的财富就会少,因此不能变法,应该恪守祖宗家法。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还在反对改革。司马光不懂得通过改革,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可以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司马光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守旧派,所以他的站位不高,是因为眼光真不行。

比王安石小17岁的苏轼,是千古大文豪,写了很多好诗、好词,“腹有诗书气自华”“谁似我,醉扬州”“诗酒趁年华”等等,至今还有海量粉丝。但是,这位在诗歌词赋上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对王安石的新法只有小部分支持,基本是反对变法的。他写过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自叹“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何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算有自知之明,自己还没能跳出问题看问题,还处在看山似山又不是山的朦胧状态。

来看看王安石写过的一首名诗----《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王安石看来,有什么看不懂的?为何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能看的清楚明白?因为王安石“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自己看的清清楚楚,司马光和苏轼,一个是根本没看懂,一个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

喜欢苏轼的诗词没有问题,但作为官员并不讨人喜欢。别人在干正事,他非但不帮忙,反而以讥讽嘲笑他人为能事。所以他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不是什么奇怪的结局。

王安石不但站位高,而且视野宽、心胸阔,后世有些人对他多有非议,但是都不敢全盘否定王安石。比如后来南宋的朱熹,虽然批评王安石变法不对,但对王安石的人品和才情是高度肯定的。从梁启超写《王安石传》之后,王安石逐渐回到了他自己的位子----神坛。

第二位是明朝名臣王守仁。

他是视野宽的代表。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的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官至礼部尚书。虽然是官二代,但是王守仁在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后来因直言上疏得罪了权宦刘瑾被打了40大板,并发配贵阳龙场驿当驿丞,复出后,一步步升迁,直至巡抚南赣四省,平定匪患,再平定南昌宁王叛乱,建立不世奇功。这些自然都是凡人难以企及的成绩,但是,王守仁还有更大的成绩,他继承孔孟先贤的正确思想路线,在南宋陆九渊的基础上,对心学思想进行集中整理,形成阳明心学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在海内外至今还有亿万级的粉丝。

阳明心学思想主要讲什么呢?其实不复杂。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人世间的一切道理、知识、理论,不管是正确的、错误的,高尚的,邪恶的,等等,都与生俱来地潜在于人心之中。王阳明认为,只有承认人的意识本身就存在,才能跟外界的物质发生反应,只有人的意识里事先潜在一套科学的真理,实践才有可能去检验它是否是真理。如果潜意识里什么都没有,如何检验?检验什么?

知行合一。传统儒家讲的“格物致知”,到王阳明这里演化成“格物验知”。人原本一无所知,只有不断向外界学习,才能越学越多,学到了越多知识,再去指导新的行动。王阳明认为,“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一件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用实践这个密码去检验人内心潜在的知,实践和潜知一相逢,就达到真知了。这是什么理论?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王阳明说,不管多大的先贤说的话,都不能百分百去听,先贤也只是说个大概,至于到底对错,要自己去践行,以践行的结果为准。

我们想想,这个理论有多宝贵?不要被条条框框束缚,不要以本本为检验真理的标准。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得出了什么结论?得出了王阳明4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的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讨论之前,邓小平知道这个结果吗?知道。既然邓小平知道结果为何要讨论?因为大家还不知道,小平同志是希望通过大讨论,让大家都能接受这个观点,认识真理。

致良知。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真理。这个真理在哪里?在人心。没有脱离人心的真理。人心就是一切真理。既然真理在自己的内心,那么认识真理就不难了。所以王阳明虽然强调要读书、要学习,但是他不主张皓首穷经,不主张书读的越多越好,因为只要把内心整理清楚了,那么心如明镜可照一切事物。王阳明虽然强调要多锻炼,事上磨、事上练,但是并不主张过度磨炼,适可而止就行。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学本领的目的是经世致用,炼钢的目的是用钢,而不是把铁矿石炼成钢后再把钢炼成废渣。

王阳明认为,人心一旦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搽拭干净,就能看清形势、认准方向、抓好落实。良知就是科学的行动指南,照亮我们一路前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然自己的心被金钱、美女、名利等蒙蔽,内心一旦被这些蒙蔽,那就不能掌握真理,看不清方向,把握不住形势,就会出昏招,就会出事,贻笑大方,所谓利令智昏。

王阳明的学说很明显地告诉世人,努力做一个内心光明的人,只要自己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就可无所畏惧。这难道不是做人的唯一正确道路?所以说,王阳明是视野宽的杰出代表。当然,站位也高,心胸也阔。

第三位是清朝名臣曾国藩。

他是心胸阔的杰出代表。对于曾国藩,想必多数人都有些印象,我不想多介绍他,简要说一下。曾国藩考了三次才考上三甲进士,天资远不如王安石和王阳明,但是他善于学习,勇于任事,他最大的功绩是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推荐、培养了一批名臣,左宗棠、李鸿章都是他的门生、幕僚。他做到了居功不自傲,功成不必在我,不用自吹自擂;用人不拘格,唯才是举,唯才是用;而且,他还带好了家风,他给家人写的那么多书信,谆谆教诲、苦口婆心如在眼前。

曾国藩曾说,“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等等。他在晚清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办成了大事,而且全身而退,根本原因是他心胸阔,为人低调。曾国藩之后,他们曾家的后代名人辈出,知名学者、教授就有200多位。笔者在学习王阳明心学知识的时候,有过这样的思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句话就结束了,宗感觉意犹未尽,这么努力图什么呢?是我庸俗了。但曾国藩给出了答案,第四:好人有好报。曾国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人如果能做到站位高、视野宽、心胸阔,不但是国家民族之福气,也是本人和家族的福气。

去年底,我再次把《江泽民文选》(三卷)看了一遍,既是回忆青少年时的记忆,也是进行系统学习。看完之后,我有深刻的感受:江泽民同志是站位高、视野宽、心胸阔的伟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以色列反对党领袖:大多数以民众... 【环球网报道 记者 索炎琦】据《以色列时报》报道,以色列反对党领袖、前总理拉皮德当地时间周日(8月3...
原创 平... 公元1427年11月,大明朝廷放弃了朱棣时期所建立的“交趾郡”,决定恢复明朝和安南的朝贡关系,并选择...
原创 三... 《——【·前言·】——》 想必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可那些人物的名字你真的读对了吗? 很多人一开...
原创 该... 欧洲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在封建时代各个国家的上层贵族交往非常密切,所以有人说欧洲各国的王室其实都是...
原创 2... 在非洲当酋长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19年,河南小伙孔涛被封为尼日利亚阿布贾吉瓦地区的二级酋长。 ...
原创 为... 作者:悠闲思淼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这是来...
原创 清... “清朝人口为何从7千万迅速增到4亿?” 问题本身,似乎有些“不够精准”——公元1600年,那年清兵还...
黑龙江遭遇大范围强降水 哈尔滨... 央广网哈尔滨8月3日消息(记者李雪 实习记者国琪)8月2日8时至3日8时,黑龙江省出现了一次大范围强...
原创 成... 导语 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周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它不仅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大节点,还是“大...
原创 蔡... 前言 1916年11月,在法国留学多年的蔡元培在北洋政府的盛情邀请之下,准备从法国马赛回国,前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