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三国季汉政权著名的大将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在刚开始登场时,因为放刘备进城一事,与刘表手下将领文聘起了争执,后来与黄忠共同在长沙太守韩玄麾下任职,心高气傲的魏延不满韩玄轻慢,加上韩玄多疑要斩黄忠,终于爆发的魏延联合手下士兵来了一场“逼宫”,砍死了韩玄。并将长沙城献与刘备。
后来更是因为
“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被诸葛亮一直忌惮,最后甚至暗中嘱咐马超族弟,令趁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之时斩之,以绝后患。
其实,这只是《三国演义》的杜撰!
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的魏延同样在诸葛病逝后遭到清算,死无葬身之地,魏延三族更是惨遭屠戮。
因此,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们,因为魏延这样的“无端横祸”指责诸葛亮鼠肚鸡肠,不能容人;更有甚者认为诸葛亮是为了夺权,将魏延当作绊脚石除掉。
这样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那么历史上的魏延之死,究竟藏着怎样的真相呢?
早年的魏延
首先,要想得到真相,就要了解这个人的生平,经历还有为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川,魏延以部曲之身跟随刘备,这是魏延的首次出场。
并非长坂坡时期,刘表部将,所以更和后来的那个叛将毫无瓜葛。
后来魏延等部将随刘备攻下西川,身为军基层的魏延因功被提拔了牙门将军。后更是随其平定汉中。因为刘备很快返回成都,很是需要一位镇守汉中这重要大门的大将。
许多人认为,张飞与主公刘备亲厚,资历更在诸将之上(关羽镇守荆州),而张飞也认为自己能够当选汉中太守这个职位。
可,令众将官大跌眼镜的是,资历尚浅,军职卑微的魏延担任了这个汉中太守。
这是怎样的器重和信任呢?
而为了让众人信服,刘备宴请众将,对魏延问道:“如今我将委任你这样的重任,你该怎么做呢?”
魏延则这样回答:
“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将为大王挡住敌军,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将帮助大王将其吞并。”
魏延这般豪情壮志,自然称得上大丈夫。众将也都被魏延的豪语所震撼,也更加认同了魏延。
由此看来,刘备也可以称得上是魏延的伯乐啊。
北伐时期的魏延,性格孤傲,目空一切,开启了一路作死的道路
·一忌:子午谷奇谋流产,令魏延极为不满,公然顶撞上司,与同僚不睦
北伐期间,魏延随军出征,向诸葛亮进献奇计:
效仿汉初名将韩信,魏延自己则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从而达到直捣长安的战略目的。
但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否决了魏延计谋。
一向心高气傲的魏延见到此,怎能不心生怒火,他公然指责诸葛胆小怕事,根本比不了先帝的勇猛果断。虽然诸葛气量大,但魏延的狂傲引起了许多大将的不满。
然而,魏延是什么人,是先帝的爱将。身居高位,自从赵云病逝后,就属魏延的资历相对老了。人人都避其锋,敢怒不敢言。
可,却有这样的两个人,敢公然敢和这位性如烈火的大将叫板。
一个是车骑将军刘琰
,刘琰的资历比诸葛亮的资历更老,这个刘琰也不是善茬,他与魏延也是极其不和,经常争吵,说不定二人吐沫星子横飞,频频飚出脏话。行为举止如泼妇,因此季汉军部受到了严重恶劣的影响。
而魏延勇猛善战,刘琰并无出色功绩,
谁会受到诸葛亮的偏袒,可想而知吧。
于是这个堂堂的车骑将军在三军上下丢尽了脸面,诸葛亮更是把他好顿责难,结果刘琰不得不写信检讨认错,这还不算,还被遣返回了成都。
照此来说,魏延应该得到收敛了。
·二忌:当着上官及众僚属,拔刀示威。
可这魏延,又和另外一人惹上了,而且给季汉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仪,这个杨仪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出色,而是因为他与魏延势成水火,两人打架恶名远扬。
而且二人的行为特别像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魏延当着丞相诸葛亮面前拿刀,在杨仪面前比划,而杨仪像个娘们一样吓得往诸葛亮身边躲,就差尿裤子了。
咱就别说杨仪有多怂多阴了。这个魏延当着上官和众僚属的面,拔刀要杀令一个僚属,这可是近于谋反啊。
·三忌:与同僚不睦,恶名远扬
魏延能从一部曲升为在军事上仅次于诸葛亮的第二人,魏延难免有些自傲,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就连诸葛亮都要让三分。针对魏杨之斗,诸葛亮伤透了脑筋,本来北伐之事就够繁琐够闹心,可是内部还起火了。
求此时此刻,诸葛丞相的心理阴影面积......
可,诸葛丞相又能怎么办?魏延英勇善战,杨仪善于政治,哪一个都是季汉不可多得的人才;季汉本就人才匮乏,
如果真的处置了魏延和杨仪,季汉可真的没有什么大将了。
因此诸葛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利用自己的职务来压二人,减少他们的争执;还派自己看中的费祎来充当和事佬,调节二人的矛盾,可这样,魏杨恶名还是传到了远处的东吴。
有一次,费祎出使东吴,孙权这样讲到:
“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
不仅如此,孙权还劝说早早处理了这二人,因为诸葛亮一旦离世,二人必将成为你们的祸害。
孙权身为英主,看人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果不其然,诸葛亮病危,矛盾果然升级,甚至差点伤及季汉根基。
·四忌:不听军令,火烧栈道,只为一己私利,差点断掉同袍回家的道路
诸葛亮病危期间,曾告诫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在其身殁之后按要求进行撤退,同时令魏延断后,
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他的便。
看到了吧,诸葛丞相并没有要杀魏延的意思。如果魏延乖乖遵守命令,或许还能安度晚年,平安无事。
可魏延依旧开启作死的脑筋,在诸葛病逝后,公然当着费祎的面叫嚣: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游戏中的杨仪
诸葛尸骨未寒,在全家上下都对这位为国为民的丞相哀悼时,魏延却说出这般放肆无礼之言,不避忌讳的同时还把长史杨仪给骂了一遍。还要令费祎与他手书连名,告知诸将讨贼。
费祎是什么人,是诸葛依仗的继承人,更是未来为国为民,顾忌季汉生死存亡的贤相之一。如何能容忍魏延这般无礼放肆。于是费祎假借一番言语,哄骗魏延后脱身,随后报告给了杨仪等人。
魏延看到这么多人都无视他的建议,恼羞成怒,迅速赶在杨仪大军前面,将栈道烧毁,断了大军的归路。
这无异于将大军置于死地。
不仅如此,魏杨二人还互相上表,将“谋反”推到了皇帝刘禅面前,刘禅见二人如此闹,连忙问侍中董允、丞相府长史蒋琬,问他们谁更有可能造反?
董蒋皆担保杨仪,认为魏延更容易谋反。
为了阻止魏延更疯狂的举动,大将王平前往抵御魏延,魏延仍不知悔改,而王平大骂魏延的先行军称:
“公(指诸葛亮)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并且王平以言语感化魏延麾下士兵,结果士兵们都很羞愧,认为魏延本就理亏,纷纷在王平的安排下,纷纷离开了魏延,魏延众叛亲离,只带着儿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
都说小人不可得罪,可魏延不知死活狠狠得罪杨仪,屡屡触犯军规,众叛亲离,辜负了先帝刘备和诸葛丞相的信任之恩,最后马岱被杨仪致使,魏延自己落了个身首异处不说,还因杨仪公报私仇连累亲族,终不得好下场。
魏延的下场与小说《三国演义》比起来,同样令人唏嘘不已,魏延虽然勇猛,但他性情恶劣,目中无人。导致上下厌烦,连自己有难都没人救他。
而就算上官有错也不该当堂顶撞,引得大家都厌烦。如果魏延能够收敛自己的行为举止,行事低调,多学学为人之道,最后也不能落到这般下场啊。
所以,魏延是死在了自己的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