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长征中的红二军、红五军突破反动派层层封锁,经过4个月艰难跋涉,到达贵州石阡县,即将进入乌蒙山,然而,此时贵州军阀王家烈早已在乌蒙山前筑造了一条封锁线,等着歼灭红军。
能不能冲破这条封锁线,顺利进入乌蒙山,关乎着这支红军的存亡,在王家烈的封锁线上,对红军威胁最大的,当属扼守在乌蒙山要到上的榴弹炮营。
分析过后,时任红二军团第六师十八团团长的成钧对贺龙说:“华山一条道,打掉炮楼子!”。
“要得!”,贺龙深以为然:“由你开道,把这几个乌龟壳子给我敲开!”,为了能让成钧顺利完成任务,贺龙还把自己的高倍望远镜给了成钧。
当天夜里,在团长成钧、政委余秋里的带领下,红十八团两个营神不知鬼不觉摸到了石阡城东的4座炮楼下,一阵猛攻,红十八团成功在王家烈的封锁线撕开一道口子,红军进入乌蒙山。
然而,此时的王家烈也反应过来,尾随红军进了乌蒙山,为摆脱这支追兵,已经占据主动位置的贺龙决定布一个“口袋阵”,而“扎口袋”的重任,就交到了红十八团的手上。
王家烈的军队不明就里,一头就扎进了口袋阵,见敌军中计,团长成钧立刻从隐蔽处跳出,指挥部队歼敌。
成钧这一举动,引起敌军机枪手注意,一梭子子弹,就向成钧射来,政委余秋里眼疾手快,伸出左臂,一把将成钧拉回隐蔽线。
成钧是救了下来,但政委余秋里的左臂,也被子弹打穿,露出了里面的骨头和筋腱......
这一战,红十八团成功吃到口袋阵中两个团的敌军,但为救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余秋里深受重伤,也成了成钧心中永远的痛。
听闻余秋里受伤,曾与他在忠堡战斗中并肩作战的战友贺炳炎亲自前来探望。
看着伤势严重的的余秋里,贺炳炎是心痛至极,劝他长痛不如短痛,锯掉左臂算了,可当时余秋里虽然伤势严重,但左臂还有一个手指能动,他还抱有一丝希望,不愿就此放弃。
其实,那个时候贺炳炎,也只剩下一条胳膊,他这条胳膊是怎么丢的呢?事情还要从4个月前说起。
1935年12月,长征中的红二、红五军在湖南西南部遭到桂军阻击,贺龙下令西行,翻过雪峰山,西进贵州。
结果在瓦屋塘遇到了国军,双方展开血战,时任红二军团五师师长的贺炳炎亲自上阵,激战中,贺炳炎右臂被炸成肉泥状,但却拒绝卫生员包扎,左手拿枪继续向前冲。
最终,五师击溃敌军,但贺炳炎也倒在了战场。
当时的红军缺医少药,贺炳炎伤势如此之重,只有锯掉右臂,才能保住性命,因为没有麻醉药,贺炳炎只能强忍着,被军医用木工做工用的锯子硬生生锯掉伤臂。
手术长达2个小时,贺炳炎把嘴里的毛巾都咬碎了,但依旧一声不吭......
余秋里的情况,要比贺炳炎好一些,他很想留住自己的左臂,为此,余秋里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受伤之后,余秋里的上臂只进行了简单的包扎,没多久,伤口便发炎,为了止痛,他把伤臂浸泡在冷水中,过草地时,条件更加艰苦,余秋里的伤口很长一段时间没换药,当医生给他打开包扎的纱布时,里面已经生蛆,军医只能用镊子一个个把蛆夹出,重新包扎伤口。
可惜的是,到最后,余秋里也没能保住自己的胳膊,1936年9月,红军缴获一批医药物资,余秋里截去了左臂。
从受伤到截肢,长达5个月的时间,忍着伤痛继续长征,继续作战,余秋里的意志有多坚韧,可想而知。
余秋里,江西吉安人,出生寒苦农家,小时候连名字都没有,童年的他吃尽苦头,尽管如此,年幼的余秋里依旧心地善良,经常为老人揉背。
1929年,15岁的余秋里参加吉安暴动,从此走上革命之路,入伍之后,上司问他叫什么名字,余秋里答不上来,上司又问他什么时候生日,余秋里回答是割谷子后的秋天里生得,上司便给他取名“余秋里”。
后来,余秋里见到主席,主席还夸他的名字有诗意。
因为上过2年私塾,粗通文墨,参加红军后的余秋里成长很快,就在参加暴动这一年,余秋里便升任吉安赤卫队分队长。
1931年,余秋里入党,并调到吉安永阳军事部工作,1933年,进入红军大学第四分校学习,此后,担任红军大学第四分校二连指导员、红六军团政治保卫队队长等职,到红二军、红五军长征之时,余秋里担任第18团总支书记、政治委员,与成钧成为搭档,这才有了为救成钧,左臂受伤的事情。
抗日战争打响后,120师挺近冀中,贺炳炎与余秋里成了搭档,贺炳炎是第三支队司令员,而余秋里,是政治委员。
在这两位“一把手”的努力下,部队迅速壮大,就连二人的上司贺龙都赞叹不已:“刚来冀中的时候没几个人,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了一支部队。”。
这是贺炳炎与余秋里的第二次合作,经历血与火,而且都丢了一条胳膊,这让二人关系更加亲密。
贺炳炎没了右臂,右边袖子磨损小,而余秋里,也几乎不用左边袖子,二人的上衣经常换着穿,而且领手套的时候,二人只领一双,一人一只。
据余秋里晚年回忆,当时在冀中,他与贺炳炎关系相当要好,只要余秋里不在,贺炳炎就会一直等着他,有一次,余秋里11点才回去,贺炳炎还在等他。
余秋里和贺炳炎,虽然都丢了一条臂膀,但斗志依旧昂扬,抗日战争结束时,贺炳炎已是江汉军区司令员,而余秋里,也是晋绥军区第七分区司令员。
等到解放战争结束,贺炳炎成了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军长,余秋里也担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师政治委员,这是二人第三次一起共事。
1955年授衔,贺炳炎成为上将,余秋里授衔中将,贺龙手下这两位“一把手”功成名就。
可惜的是,在战乱年代,贺炳炎16处受伤,建国之后病痛缠身,于1960年离开人世,年仅47岁。
而余秋里,就要幸运得多,建国后,担任解放军总财务部部长、石油工业部党组书记、国家计委主任等职,甚至在1975年到1982年,还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
虽然位高权重,但余秋里从不开后门,1985年,侄子要考军校,来找他“打个招呼”,余秋里:“没必要。”。
1986年,侄女考军校文化分不够,给余秋里打电话,又希望伯伯给下面“打个招呼”,余秋里还是那句话:“没必要,能上就上,不能上回家种田。”,最终,侄女没能考上军校,在县里宾馆当了服务员。
对于自己的孩子,余秋里同样严格要求,70年代末,对越战争打响,他的独子余浩刚刚转业,又被他赶回赶回部队,当得知没有把他儿子安排到前线,余秋里大发雷霆,因此,余浩一直都战斗在前线,正是因为余秋里的严格,最终,他的儿子余浩成为少将。
而他的4个女儿,也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
1999年,余秋里离开人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