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之间征战不断,强则强,弱则亡。然而有一位战神般的人物,他两次做到了让任用他的国家富国强兵称霸一方,纵览战国二百余年间,几乎无人可以达到他的高度,这个人就是战国第一代军神——吴起。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吴子·图国》
吴起是战国时期
卫国
人,早年在拜在
曾申
门下在鲁国学习儒术,曾申认为他不符合儒家传统观念,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改学兵家和法家学说,后来成为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征战未尝一败,任用他的国家都能称霸一时,后世称吴起为兵神。
吴起最初在
鲁国为将
,曾经指挥鲁军大败
齐国
。后来吴起为了施展更大的理想抱负,他前往了
魏国
,得到
魏文侯
重用。
”
魏文侯拜
吴起
为将
,
攻占秦国黄河以西的领土
,下一步准备进攻秦国的核心区域关中。秦军屡次反攻想夺回西河之地,都被吴起打败,
吴起乘胜攻入关中
,势要将秦国势力赶出关中平原。秦国这边也背水一战,发倾国之兵五十万要与
魏军决一死战
,
吴起以五万兵力大败五十万秦军
,秦国此战后元气大伤。
此
时的秦国遭到吴起统领的魏军多次打击,秦国疆域被大大削减,势力范围被吴起的魏军限制在狭窄的渭河平原上游地区,此时的秦国不复有当年秦穆公时的荣光,
其他第诸侯国从此鄙视秦国,谋划一起分割秦国。然而
此时吴起却离开了魏国,从此魏秦两国攻守之势易手
。后人评说,如果吴起没有离开魏国,应该能彻底消灭秦国。
因为吴起在魏国屡立战功,在魏文侯和国相李悝相继逝世以后,吴起被认为是担任国相一职的最佳人选,然而魏武侯最终选择的是各方面都比较平庸的田文(并非孟尝君田文),这就引起了吴起的不满,他愤而
离开魏国转投楚国
。
吴起到了
楚国之后
,被
楚悼王
任命为
令尹
,吴起开始了他的变法,
史称“
吴起变法
”。
如果说吴起在魏国屡次大败秦军体现的是军事指挥才能,那么他在楚国的成就证明了他在政治改革上的能力,他是一位军政两方面都具有超凡能力的全才。
楚国经过吴起的改革快速增强了国力,史称"
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
三晋
,西伐秦
",又大败魏国,楚国势力从长江流域拓展到黄河流域,史称"马饮于大河"。然而吴起却并没有得到好的结局,如同他在魏国的遭遇一样,
支持他的君主逝世后他的改革就随之政息人亡。
楚悼王逝世后,吴起遭到守旧贵族集团的疯狂报复,他在惨遭射杀后,尸体又被继任的
楚肃王车裂
。
后世的曹操评价他“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吴起不是一位传统道德观念上的完人
,传说他杀妻求官、母死不归
,但是他的卓越军政才能超脱于一个时代,统军征战几十年未尝一败。
战国四大名将”的叫法最早出现在古代启蒙读物《千字文》中,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其中“起翦颇牧“的叫法更多是为了语句的通顺,而且这四位基本上都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吴起出现在战国的早期,
吴起一生战功卓著是名副其实的战国第一代名将,他的能力和功绩不逊于四大名将的任何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