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国之初靠的就是八旗军,比如满八旗和汉八旗,那为什么到了清朝末年还要去训练新军呢?
说白了就是清朝统一以后,八旗军战斗力下降的太快,当然主要是因为满族人入关以后,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不愿意再过以前那种刀口舔血的生活了,自然也就没有意愿去拼死打仗了。
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的时候,八旗军的战斗力就下滑的很厉害了,主要靠的就是汉人的武装。
到了乾隆末年白莲教起义的时候,清朝的军队已经好多年没有打大仗了,尤其是在国内。白莲教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清军的战斗力更弱,这时候就不得不发动地方上的官员组建团练武装,类似于现在的民兵之类的,才最终平定了这场起义。
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八旗军战斗力不行,绿营兵战斗力也不行。眼看大清的江山就不保了,这时候不得不让以曾国藩为首的汉人组建了大量的团练武装。
曾国藩的湘军在平定捻军起义的时候垮了,李鸿章的淮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垮了,清朝没有可用的部队了。
在这个时候,曾经在朝鲜练过新军的袁世凯就脱颖而出,在李鸿章的推荐下,开始在天津小站练兵。
1898年荣禄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新军被编为武威军的右军,编制一万人,北洋大臣手下的军队被统称为北洋军。
后来袁世凯又担任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就将手下的军队扩充为了两镇,每镇12,500人(大致上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师)。
1905年,北洋军已经扩建到了北洋六镇。后来清政府为了限制袁世凯,就把第一镇给抽了出来,交由满清贵族把持。
也就是在这一年,慈禧太后看到袁世凯练出来的新军战斗力确实强,她就要求在全国组建36镇新军。同时每个省都要成立督练公所,主要职责就是训练新军。
按照当时的规划:
奉天、黑龙江、吉林、浙江和福建要在两年内各训练出一镇。
山东、山西、陕西和新疆要在三年内,各训练出两镇。
河南、安徽、江西、湖南、热河、江北和贵州要在4年内各训练出一镇。
江苏和湖北要在4年内各训练出两镇。
广东、广西、云南和甘肃要在5年内各训练出两镇。
此外还有四川要训练出两镇。
这些省份要训练的行军加在一块是30镇,再加上北洋六镇,合在一块儿就是36镇。
理想很丰满,现实超骨感。
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政府对外作战一直都是一败再败,根据签订的条约,要向外国赔偿大量的白银。
这本身就对清朝造成了非常大的财政压力,地方上的省份要面对各种各样繁杂的事务,财政本身就吃紧,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训练新军,不得不向后拖延。
就这样一来二去到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从表面上看已经成立了26镇,约18万的新军。但实际上真正有战斗力成建制的只有16个镇和16个混成协(相当于一个旅)。
根据有关的统计数据,真正成熟能够拿出来战斗的只有131,800人,其他的那些都是半成品。在这些人当中,袁世凯的北洋军就占到了74,500人,比一半还要多。
袁世凯训练的新军战斗力之所以强,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一袁世凯训练新军确实有几把刷子,毕竟在朝鲜训练出来的军队战斗力也还可以。并且他非常擅长学习,把欧洲和日本训练军队的办法都给复制过来作为参考。
二袁世凯在用人这方面有独到之处。袁世凯任用的军官成分比较复杂,有从欧洲回来的段祺瑞,也有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出来的,当然也有从淮军旧部中过来的。训练的军队只要能够达到袁世凯的标准,被提拔只是时间的问题。
三袁世凯的新军军费比较充足。这一点就不展开讲了,地方上训练新军的动力普遍不足,自然也不愿意把钱花费到这上面去。
不管是哪一个地方训练出来的新军,基本上任用的军官都是从日本和北洋武备学堂出来的。他们普遍接受的都是西方训练军队的模式,也都接受了西方的先进观念,本身对清政府就不感冒。
比如阎锡山,就是从日本学习军事回来的,他回到太原后,就在军事学堂中教书。辛亥革命爆发后,阎锡山顺势而为率领山西的新军起义,也被推举为了山西督军。
发起辛亥革命的武昌新军情况也差不多,再加上同盟会在武昌新军中发展了大批量的低级军官加入革命党,革命的种子早就播撒了下去。
正好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忠于清朝的军队被调走了,武汉的新军就发起了辛亥革命。很快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很多省份都宣布独立。
能够拿出来镇压辛亥革命的军队就只剩下袁世凯的北洋军了,但这个时候袁世凯已经被免职回到老家。他的军队别人是指挥不动的,那些军官都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清政府只好让袁世凯重新回来,成为了内阁大臣,统领政务和军务。如果袁世凯真的想扑灭武昌起义,基本上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
但被满清贵族差一点害死的袁世凯根本不愿意替清政府卖命了,他明白一旦国民党被打倒,满清贵族肯定会清算的。
在这个时候,袁世凯命令对于武昌方面的进攻装装样子就行了,他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给自己争取更好的条件。
袁世凯一方面在和外国使馆联系,另一方面在暗地里也在和孙中山联系,他需要这两方的力量,对清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授予自己更大的权力。
实际上袁世凯也是凭借着自己手中强大的军队,再加上担任北洋大臣的时候和外国人形成的良好关系,一方面逼迫清政府,另一方面也逼迫孙中山不得不向他低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皇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担任大总统的一切条件就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