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商鞅被处车裂,只因变法中得罪一人,注定他的悲惨结局
创始人
2025-08-02 12:32:36
0

俗话说:做人锋芒太露,强出风头只会让你处处树敌。

可惜很多人都不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处事刻薄,其实这种人最容易没饭吃,甚至会为此丢掉性命。

公元前359年的一个上午,秦国都城栎阳官府在南城门立了一根木头,旁边贴上告示说:“如果有人将木头扛到北门,赏赐十两黄金。”

然而,面对这个“馅饼”,老百姓并不信,大家都私下议论,这又是官府搞得什么骗人鬼把戏。

过了几天,官府再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黄金,消息传出后,一个老实巴交的年轻人在大家怂恿下,轻而易举地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令众人目瞪口呆的是,他不但得到了官府赏金,随后还用赏金娶了一个美丽的老婆。

老百姓纷纷议论:“官府这次终于说话算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徒木立信”激起了民众对集团府前所未有的期待。

随后,中央集团一系列的“变法令”势如破竹般的在全国展开,让低谷中的秦国,翻开了新的一页,而拉开这一序幕的,正是幕后操手——商鞅。

一,才华初现

商鞅,出生于公元前390年卫国(今河南北部),他是卫国诸侯的孙子。

家庭富裕的商鞅从小学习了:儒家、道家、墨家、农家,还学习了纵横之学、阴阳之学,并重点研修了“刑名之学”。

“刑名之学”的内容主要是教皇帝怎么管理手下大臣和治理国家,简单的说就是关于统治的能力。

怀揣着这门非凡的“技能”,商鞅从脆弱的卫国游历到强大的魏国,并做了丞相公叔痤儿子的老师。因为职业关系,商鞅又有幸学习了李悝的《法经》和兵书。

可惜在当时,他的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感觉自己前路茫茫,只能做一名家庭教师。

但雇主公叔痤却很看重商鞅,他在临死前,向前来看望他的魏惠王郑重推荐商鞅:“商鞅虽然年纪不大,却是难得的奇才,让他来辅佐你管理国政,魏国将会繁荣昌盛。”

面对公叔痤如此隆重的举荐,魏惠王很不高兴,在他看来,商鞅只是一个乳臭未来干的落魄贵族而已,那算什么奇才?

于是,魏惠王说:“请丞相安心的养病,我就不打扰你休息了。”说完后,起身就要走。

公叔痤看到魏惠王无动于衷的样子,急忙说道:“君上且慢。”

魏惠王转过身来,只听公叔痤说道:“君上如果不重用他,必须除掉商鞅,以防被别国任用。”

魏惠王一出丞相府的门,便不阴不阳的对随从说:“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神叨叨地居然让我把国家交给商鞅一个毛头小子。”

据史记载,公叔痤最后是叹着气死去的。

二,远走秦国

在公元前361年,秦献公的儿子赢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而此时的秦国因连年打仗,朝中大臣内讧不断,全国粮食收成也不好,军队吃不饱饭,士气低落,百姓也流离失所。

而此时年仅二十三岁的秦孝公决心要让秦国强大起来,于是向天下发出了诏才令:

“如有贤才献计让秦国强盛者,我不仅授予他高官,而且愿意与他瓜分城池。”

如此优厚的招聘条件,很快就吸引了四面八方有志之士前来秦国应聘。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失去了公叔痤这个依靠之后,商鞅在听说这条优厚条件的诏令后,打算去秦国碰碰运气。

当时有朋友劝商鞅说:“你别去了,秦国是一个很野蛮的国家,而且危机四伏,你去了很有可能会丢掉小命。”

公元前360年,商鞅终于一路风尘的到了秦国,并见到了比自己还要年轻的秦孝公。

商鞅说道:“听说君上求贤若渴,商鞅愿用毕生所学效力秦国,让秦国繁荣富强。”

心情不错的秦孝公道:“愿听先生教诲。”

于是,商鞅面对应聘官秦孝公展示起自己的才学,他首先讲了“帝道”舜尧等五帝治国之道,以仁义治天下。

然后,讲了“王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就这样连续讲了三天,虽然商鞅讲得唾沫横飞,但秦孝公却打起了瞌睡。

机灵的商鞅看到秦孝公如此反应,知道自己再不改变策略,这份工作必定会流失。

于是马上讲起了“霸道”,也就是春秋五霸的称霸史,也就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以武力强压他国听从自己的指挥。

这也就像近代的欧美等国以武力、为你好等文明口号来压制他国一样。

听到这里,秦孝公身子向商鞅倾斜了些,眼睛里透出了惊喜与希冀的光芒,商鞅的此番演讲从早上讲到晚上,又从晚上讲到了早上。

商鞅眼见火侯差不多了,就直接向秦孝公提出:“要实现霸业,必须通过变法来富国强兵。”

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携手开启了中国古代史上最有名也最激进的“变法”大戏。

三、辩论大会

既然是大戏,由发起人秦孝公亲自拉开了序幕,并在栎阳宫亲自主持了一场辩论会:“要想国家富强,能不能变法,请各位爱卿发表各自的意见。”

做为秦孝公的发言人,商鞅首先抢答:“变法的行动如果迟疑不决,就很难成功,所以我们需要雷厉风行的去行动,当然,变法前期必定会遭到世人的讥讽与嘲笑。”

“所以,很多谋略我们可以自己决定,国家不用征求民众的意见就可以开始,但我们可以与民众共同庆祝变法的成功果实。古往今来,能成大事绝不与百姓一起谋划伟业。”

“所以,圣人若能强国,一定是用新的变法来促进国家富强,而不是因为守旧不前变富的。”

商鞅此翻言论,可以说是千古第一人。反观我们的国家现在变得越来越强大,必定离不开领导人的不断创新,才有了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

对于商鞅的言论,保守派势力代表甘龙首先反驳说:“圣人都是用不改变旧俗来施教,智者都是遵循旧法而用心治国。如果硬要改变,恐怕要招致天下反对。”

商鞅立刻还击:“夏商周三代的礼法代代不同,都能成大业。另外春秋五霸各有各的法制,却都能建立霸业。聪明的人制定新规法令,愚蠢的人只知道遵循旧法不前。”

紧接着商鞅同样毫不客气的说道:“强兵富国的创新为什么不提倡?阻碍国家进步的旧制度为什么不废除?”

另一位保守派官员杜挚慢悠悠地说:“我听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换器,因此,我看不出国家的制度有什么问题。遵守先王法统,才是明智之举,请君上三思而后行!”

发言人商鞅紧接着反驳道:“先王法统?你说的是哪个先王法统?旧时的商汤、周武王时代之所以兴旺,正是因为勇于革新。而殷纣、夏桀时代的灭亡,正是因为不懂改革的落后制度。当下,我们只要学习古人的优点就好了,所以君上请不要犹豫了。”商鞅严肃的说道。

这一场辩论,虽然没有明刀明枪,却处处充满了刀光剑影,几十个回合下来商鞅就占了上风。

最后秦孝公下定决心道:“我听说,缺少见识的人通常遇事就觉得奇怪,思想固化的人对革新变化总是看不习惯,你们那些拘守古法、遵循先统的话,我早就听腻了。”

随即商鞅被封为首席军正大臣,受秦孝公一人直接领导,并负责起草变法总方案。至此,商鞅开始了出人头地。

这一切告诉我们,并非每一个有才的人都可以有所作为出人头地,前提是只有和上司同步的时候,才会得到同频共振。

可以说,一个人没有极度的刺激,很难发挥超人的爆发力,一个民族没有灭顶的威胁或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是不可能创造出更好的制度。

正如古人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下秦孝公和商鞅发起的改革就是有力的证明。

四、实施变法

于是接下来,商鞅送给秦教公的大礼就是本文开篇所讲的“徒木立信”的故事,让民众开始信任中央集团,让他们相信,一切改革都是认真而利民的。

尽管随后中央集团颁布的新法“五花八门”,但老百姓都深信不疑,法令一出就照办。

就连宋代的改革大家王安石也忍不住赞叹:“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不重百金为轻。当下没有人比得上商鞅,只能商鞅能令政必行。”

变法持续了十九年,第一轮变法是公元前356年,主要条文有连坐法、分庭法、奖兵法、轻商法。

第二轮是公元前350年,变法涉及迁都咸阳,砸掉贵族的大锅饭,

按军功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这在夏朝的时候是“贵族政权”,而在秦国变成了“平民政权”。

改革还废除了分封制,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员。

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权制度,全国设四十一个县,由皇帝直接派官吏管理,强迫人民编成“伍”(即五家为一伍)、“什”(两伍为什),由国家统一管控。

还实行了连坐制,一人有罪全家受罚,邻里之间要互相监督,窝藏罪犯者处腰斩,举报有奖。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鼓励发展生产。

为增加生产和服役的人口,规定凡到立户年龄的男子必须与父母分家,女子到一定的年龄必须出嫁,否则加倍征收户口税。

商鞅变法让秦国从一个“西方强国”走向“超级大国”,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从政权体系、军事、经济、法律、户籍、风俗等全部进行了大的变革,力度空前,此次除了没有革掉王权,几乎让秦国里里外外做了个统一的翻新,唯一目的,就是要变出个“强秦”。

五、除掉拦路虎

此次变革,利益受损最为严重的当数贵族,于是他们给商鞅出了一道难题:这帮贵族联合起来唆使十一岁的公子驷窝藏罪犯。

这让变法制定者商鞅左右为难,如果惩罚了公子驷,将来人家登上王位,必定会报复自己,如果自己假装不知道,那么新法的威严必定大打折扣。

思虑再三的商鞅认为,只要对公子驷网开一面,再对背后的谋划者一点惩罚就可以解决掉眼前这个难题。

于是他在面见秦孝公时说道:“公子年幼,不便施法,可是公子的老师没有尽职尽责的教好公子,负有很大的责任。”

秦孝公感激地顺着台阶就下来了,同意了商鞅的想法。于是公子驷的老师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被脸上刺字。

太子虽然没有被处罚,但两个老师被罚,也相当于被打脸,而且还受到了商鞅当面的训斥,最惨的是还被父亲秦孝公逼到只身一人去秦国各地游学。

这样的处罚在当时轰动了朝野上下,反对派的声音受到了强有力的打压。当时参与反对的七百多名激进份子全被斩首。

而当商鞅变法深入人心时,有一伙人为了庆贺变法的成功,就到都城来唱歌献礼祝贺,结果这帮人连带家人一起被发配边关。

因为“献礼也是捣乱”,也就是说在当时,说好说坏都不行,你只要照做就好了。

从此,变法被贴上了暴力的标签。所以后来史官司马迁评价他:“商君,天资刻薄。”

六、不得善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让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让财产私有化土地归个人的战争。

十几年的时间,秦国老百姓普遍拥有了田地和个人财产,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

公元前354年,已被提拔为相国兼军事统帅的公孙鞅率军拿下了魏国的少梁(今陕西韩城),狠狠的给了当年无视自己的魏惠王个漂亮耳光。

公元前340年,商鞅奉命攻打魏国,魏国公子昂原是商鞅在魏国时的朋友,商鞅就请公子昂和谈,公子昂顾及友情毫不怀疑,结果商鞅在会谈时捉了公子昂要挟魏国,趁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

此时魏惠王说:“真后悔当初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导致最后只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离秦国远远的。

而商鞅因此立大功,秦孝公遵守当初诺言,将西河地(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奖励给商鞅,赐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去,公子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

因曾经商鞅当面教训过公子驷,他的两位老师在当时也受过处罚,如今他们最于得势,于是公子虔和公孙贾联合状告商鞅“功高盖主”要谋反。

当时的商鞅在秦国的影响力确实比国君还要响亮,国家有人不知道秦孝公,但却无人不晓商鞅。

至此商鞅已无力反驳,只能逃跑保命,可惜的时,他在逃亡路上想要住店,却拿不出身份证明。

只能一路向东逃往魏国边境,可是由于之前商鞅诱骗过公子昂,魏国拒绝让他入境,并且不让他经过魏国逃往其它国。

而自己的封地更是不敢回去,一旦回去必定坐实了谋反的罪名,商鞅更不想坐等被擒,于是他决定征兵自保,很快他就率兵攻打郑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实商鞅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然而,秦国公子驷等人没有给商鞅这个机会,随后就发兵攻打商鞅,而秦军早被商鞅训练得无比强大,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商鞅。

商鞅在郑国黾池(今河南渑池县)被秦军所杀,随后商鞅的尸体被拉回咸阳,秦惠文王下令杀尽商鞅家人,最后商鞅的尸体被五马分尸。

从个人不同的角度分析,商鞅确实是不够完美,性格刻薄,成了他致命的弱点。

虽然变法政绩斐然,秦国由弱国变成了强国,但他太过自负的性格导致最后没能善终,终是有些遗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这... 皆知,曹操唯才是举,为此曾发布了三道《举贤令》,重点强调了只要有才华,我曹操就敢用。至于什么“汙辱之...
原创 空...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各个国家的实力对比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1947~1991年冷战时期,苏联和美...
上海新增一处国际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12月2日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工合运动重要发起人、培黎学校创始人路易·艾黎诞...
原创 赵...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无疑是极具影响力的。然而,它的迅速衰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而这一切...
原创 非... 一提到非洲,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绕不开贫穷、落后和脏乱。大家经常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非洲人民衣衫褴褛,食...
原创 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时,毛泽东是中共最早收到事变消息的人。当时他是在保安城,时间是12...
原创 赵... 颜良、文丑是袁绍手下最倚重的两员大将,而赵云则是公孙瓒手下第一猛将。袁绍和公孙瓒是死敌,两人从初平三...
原创 五... 导语:五代沙陀人为何能建立四个政权?攀附唐朝,共几次合盟契丹?看完就懂了! 翻来历史的史书,一部中华...
原创 清... 清朝皇帝的妃嫔岂知是有工资,她们每月既发钱也发东西,进了紫禁城这些妃嫔们其实就等于有了铁饭碗,至少一...
原创 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按照时期来分,一共有二十九个朝代,当然实际的国家数量可能更多,而我们所熟知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