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1909年,当时正于日本留学的蒋介石写下《述志》一诗。字词间激昂豪迈、志气震天,说不尽的雄心壮志在文字间翻腾,直白的显示着作者的勃勃野心。
蒋介石一生驰骋政界,杀伐决断,于权谋利益之间纵横捭阖。却在他人问及,百年之后谁可以成为自己的继承人时,这样回答道:“世界上有两个人能取代我,其中一个已经被我杀掉了,”
蒋介石所道两人,其一自然是毛主席,其二便是曾与他势均力敌的国民党左派邓演达。
那么,这个邓演达,到底做过什么?为何在其死后,也仍然让蒋介石忌惮至此呢?
明星初现
1895年的广东惠阳永湖乡,一名健康的男婴在略有破败的邓姓农民家里出生,父亲抱着望子成龙、飞黄腾达的期盼,为儿子取演达为名。
这孩子承着父亲殷切的期望,自小便聪慧异常,能思巧辩。并于14岁时入广东陆军小学,后又加入由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并追随着孙中山参加了声势浩大的辛亥革命。
1922年,陈炯明叛变,于广州策动“六一六事变”,炮轰总统府,邓演达奉命重建武装革命,出兵讨伐陈炯明,并于次年1月占领广州。
孙中山重回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因此,邓演达更受孙中山的看重与信赖。
1924年,彼时反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义的战火,正熊熊燃烧在华夏的土地上。为加强实力,促进两党发展,同年1月,标志着国民党改组、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此次会议之下,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并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
同年,为增强军事政治实力,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由孙中山先生带头,于广州城外建立黄埔军校。并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长,邓演达等人为实验委员。
但一开始时,蒋介石并不愿意接任筹备委员长一职,毕竟,当时局势动荡,他可不愿意接手这么个吃力不讨好的烫手山芋。
面对蒋介石三番五次地推辞拒绝,邓演达却始终忠心不二的追随着孙中山先生,故他不辞辛苦,千里迢迢的乘船赶至浙江奉化,劝说蒋介石接收黄埔军校委员长一职。
此前蒋介石虽曾追随孙中山,却一直未曾展露锋芒。此时经过邓演达真诚的劝诫,又或许是他看到了未来在黄埔军校可利用职务之便培养自己的私人班底、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便接受了邓演达的劝说,回到广州担任黄埔军校委员长一职。
自此,这两位先后从保定陆军学校毕业的师兄弟开始有了交集。邓演达在工作中鞠躬尽瘁、身体力行,这使得蒋介石对这位同门师弟,又兼自己伯乐的邓演达更加欣赏敬佩。
暗生嫌隙
在众多革命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黄埔军校办得也算得上是风生水起,蒋介石不曾做过军队的基层指挥官,但他确实擅长权谋之术。
权力之下,野心见长,蒋介石早已不甘心只是做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军校校长,他百般筹谋,发展势力。
他开始任命亲信,建立自己的私人班底。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不重教学,反抓拉拢邀买。
蒋介石的这些行为,明显与孙先生建立黄埔军校的初衷,以及革命立场相左。
邓演达多次提出反对,但均被驳回,还因他坚定的革命立场被蒋介石一派的人视作眼中钉、肉中刺而加以针对,使得邓演达在黄埔军校任职期间无法顺利的开展自己的工作。
忧愤交加之下,邓演达愤然辞去黄埔军校教育部部长一职,远走德国。经此一事,蒋邓二人之间初生嫌隙。。
1925年三月,孙中山于北京逝世,曾经耀眼的巨星就此陨落,但这巨星所投射出的耀眼的光芒,却依然照亮着革命路上的那些砥砺前行的人,这其中,便包括邓演达。
邓演达知晓此事,怀揣着对逝者的惋惜沉痛,他深知,是时候回到中国,继续为革命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1926年,邓演达再次被任命为军校教育长。时年北伐军抵达武汉,邓演达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中将主任,兼任军事指挥,冲锋在战场前线,为北伐战争立下赫赫战功。
而此时,因国民党右派认为共产党在国共合作期间,不断地蚕食、同化国民党,国共关系此时已是如履薄冰、岌岌可危。
果不其然,同年3月,蒋介石谋划“中山舰事件”,以此逮捕共产党员李之龙,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人。
这场臭名昭著的阴谋,激怒了包括邓演达在内的众多共产党以及国民党左派人士,他们强烈谴责蒋介石自私自利的的作为与孙中山先生所建立的民主革命政策背道而驰。
而另一边,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的紧密联系、相互合作,也使得蒋介石愤恨不已。
故此事之后,蒋介石迅速将邓演达调往潮州,远离自己的势力中心,邓蒋二人关系进一步破裂。
若说前事均为邓蒋二人关系水火不容的导火索,那么,1926国民党迁都一事,则是直接引爆这颗炸弹的一把明火。
11月,北伐战争的战火一路烧过武昌、途径南昌,一路北上。受北伐战争影响,国民党党中央决议迁都武汉,并安排邓演达先前往武汉进行迁都准备工作,12月任命其为临时联席会议宣传委员会主席。
迁都武汉一事,受到蒋介石的坚决反对,他甚至动用武力,强行截留当时途经南昌的国民党政府委员,蒋介石的目的很简单:迁都南京。
邓演达自然对蒋介石的目的洞若观火,蒋介石想要迁都南京,无非就是因为他的势力全都集结在南京罢了。
一旦迁都南京,蒋介石自然便站在了权力中央,到时候他想实施军事独裁,那可不是手到擒来嘛!
因此,邓演达坚决反对蒋介石的提议,并直接表明蒋介石此举就是在搞分裂、搞军事独裁!
此后,邓演达更是写文《大家此刻应该注意什么》,公开痛批斥责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表面是在倡导革命,实则是在反对工农革命,企图实行专制统治的反革命行为。
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武汉召开,此次会上,蒋介石被免除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军人部部长等职务。
而邓演达则被任命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以及中央农民部部长。
邓演达在此次会议上,表述自己坚决反对个人独裁,并提出“党指挥军事”,而非“军事指挥当”的主张。
这些话字字锥心,无疑是给了蒋介石一个大大的耳光,自此,一个国民党左派代表、一个国民党右派代表,势均力敌的二人之间,矛盾彻底爆发,势同水火。
遇叛被捕
1927年,蒋介石再也藏不住自己的狼子野心,于上海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诬陷邓演达为煽动暴乱的代表人物,认为他的宣传工作破坏革命战线,分散革命力量,并以此下令通缉抓捕邓演达。
同时,为与武汉国民党对立,蒋介石于南京成立国民党政府。
4月22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以及军事委员宋庆龄、邓演达、毛泽东、董必武、恽代英等人联名发表通电,痛批蒋介石叛变革命,搞独裁统治的恶劣行迹。
在此次政变中,国民党右派大肆残杀共产党人士、国民党左派人士以及与共产党合作的革命党人士,在被鲜血染红的时间长河中,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邓演达意识到此时形势逆转,无法挽转。于同年7月乔装打扮,躲过搜捕,最终到达莫科。后又辗转柏林,游历欧亚各国,致力于研究学习革命之路。
1930年,救国心切的邓演达回到上海,并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这是一个异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第三党”。
邓演达,这位年少有为、却又几经起落的革命有志之士,立志要以自己的方式推动革命,拯救中国。
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政权,邓演达四处奔走,积极招募有志人士,与陈铭枢、蔡元培等人积极筹划倒蒋计划,并利用自己曾在黄埔军校的威望,聚集人才,形成一股强劲的军事力量。
此举也自然让蒋介石恨得牙痒痒,他再也掩不住自己对于邓演达,那股强烈至极的杀心。
1931年8月,上海某处楼阁内,江西起义干部培训班结业。邓演达正在为学员进行宣讲,叛徒陈敬斋溜出会场,直奔龙华警备司令部告密,包括邓演达在内的与会人员悉数被捕。
而陈敬斋则在告密后,拿着赏金逃往老家江西都昌,此时的他内心惶恐,却又难掩拿到赏金的欣喜。
只是他不知道,他手上所拿着的每一块银币,都已经标好了背叛革命所需付出的代价。
邓演达被捕后,蒋介石看着曾经有着知遇之恩的邓演达,摁住了当初想要杀死邓演达的决心。
毕竟邓演达确实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不可多得的人才,若能将其招入自己麾下,那么自己的权力地位必定是会更上一层楼。
于是,他软硬兼施,又威逼利诱。许邓演达以高官厚禄,权力财力,甚至许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副委员长一职。
可皆是毫无作用,这些看似诱人、实则处处写满了自私专制的虚妄之物,根本就入不了邓演达的眼。他的心里,只有反对独裁、扶助农工、救国救民的伟大革命事业。
见邓演达油盐不进,蒋介石知道自己再无劝降邓演达的可能,故最终决定杀了他,以免后患无穷。
1931年11月,邓演达被秘密押送至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惨遭杀害,时年36岁。
邓演达被杀一事,引起政界各方人士的震惊愤懑。得知此事的宋庆龄更是公开发表通电,谴责蒋介石秘密杀害邓演达这一无耻行迹。
邓演达一生严毅刚正,艰苦卓绝,舍身忘利的将自己投入伟大的革命事业。他为国为民,奋斗终身,最终英勇献身,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死后,后人对其进行了深刻悼念,缅怀这位英勇无畏的战士,缅怀他短暂却璀璨的一生,同时也在也在他的影响之下,更加坚定的在革命道路上前进。
结语
纵观邓演达一生,作为国民党左派的重要领导人和爱国人士,他曾官高至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此后担任国民革命家总政治部主任一职,后又在1927年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作为黄埔军校嫡系,邓演达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有着极高的声望。他一生誓死追随孙中山,颇受先生青眼。
这样一个人,论其政治地位、声名才能,都足以压蒋介石一头,若不是被蒋介石以阴毒的手段所残害,后续国民党政权中心花落谁家,尚且有待思量。
这也就足以见得,蒋介石为何会说出那句“世界上有两个人能取代我,其中一个已经被我杀掉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今日的南京紫金山上,森森松柏掩映着的,是革命先烈邓演达先生的墓冢。
当年被蒋介石部下残忍杀害、又被草草埋葬的他,今日长眠于这松柏之下,于横斜疏影之间,看当今华夏盛世繁华。
位于左侧的邓演达之墓,与中山陵右侧的廖仲恺墓东西并立,护卫着中间的中山陵,一如当年邓演达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誓死捍卫守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