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上看起来,沙俄帝国的重心在欧洲,在北亚地区他们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而近代之前的清朝作为亚洲第一强国,显然是有能力和沙俄争夺一下北亚的西伯利亚地区的,但是清政府却没有这么做,不但如此,他们还损失或者放弃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如果这个说法真的成立的话,那么清朝误我300年的说法确实说得通。但是真的如此吗?恐怕未必见得。
不只是在清朝,之前的汉、唐、宋、元、明在自己对巅峰的时候也都没有想着要把北亚那片广袤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古代中国是农业帝国,对那片游牧民族都觉得荒凉苦寒的地界并无兴趣。
北亚根本就不是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也不是适合放牧的地方,它真正的优点是无数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水资源,矿产资源……这些东西可以为如今的俄罗斯提供数之不尽的财富,但是这些资源的开采利用都是在近现代科技出现之后的事了,你让古人去利用这些资源显然不靠谱。尤其是要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去花费人力物力开拓那片白给都不一定要的不毛之地,明显是过于苛求了。
俄罗斯人从基辅、莫斯科一路向东开拓,背后的推动力是寒冷地区的硬通货——皮毛,他们更想要的其实还是南方温暖湿润有肥沃的土地,在他们的故事中,黑龙江流域是一片“黄金之地”,是他们梦寐已久的地方,当他们终于推进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却遇到了正处鼎盛时期的清朝,清朝的远征军通过战争的方式成功阻止了他们向南推进,双方在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俄罗斯只能继续向东,于是就在跨过了白令海峡,到了如今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回顾《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面临的情况,我们还会发现,清朝除了对北亚没有兴趣之外,似乎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开拓北亚,因为在当时噶尔丹才是清朝的心腹大患,1690年康熙成功击败噶尔丹,将其赶出漠北,一年后又有了多伦会盟,将漠北并入清朝的版图。这几件大事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两年之内。清朝对蒙古比西伯利亚更加用心,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是一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