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60年代,我国的国宴越办越豪华,且越来越形式主义。
毛泽东可看不惯这些,曾恼怒地批评:“我们一次吃的都没有倒的多,就算是请外国人,四菜一汤招呼他们就可以了……”
当时的国宴到底有多豪华,又是怎样形式主义的,才惹得毛泽东这般恼怒?
一、越来越形式主义的国宴
1949年10月1日,北京不仅举行了开国大典,也举行了由600多位嘉宾参加的“开国第一宴”——“国宴”。
周恩来亲自过问这次国宴,他最终采用淮扬菜系作为主菜。
这并不是说周恩来的老家在浙江,他只照顾自己胃口,而是一种考虑多重要素后的“折中”办法:嘉宾来自天南海北、海内海外,而淮扬菜系流行于不偏南不偏北、还处于沿海的江浙一带,看似哪一方面都不偏向,但却都照顾到了。
吃饭地点选在北京饭店,原因主要是这里的设备比较齐全,并且是一流的。之后,许多国宴都在这里举行。
然而,当时的北京饭店主营西餐,怎么做中餐,而且还是相当有名的淮扬菜系呢?
北京饭店最后选择了“求救”,向淮扬饭庄借师傅,让他们来掌勺。
就这样,师傅们做出了八热、八凉以及一汤的17道淮扬菜系菜品。这其中的一些菜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比如红烧鱼翅、红烧狮子头、鲍鱼四宝等等,都是山珍海味。
除了用淮扬菜系作为国宴菜品,周恩来还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用茅台酒作为国宴酒。后来,菜品中又增加了鲁菜系。
这样,淮扬菜系、鲁菜系、茅台,成了接下来国宴必不可少的三样东西。
只不过,后来的国宴却越来越奢华,也越来越形式主义。
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国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参加的人数可不是一般的多,已经超过了5000人。
当时的场面是这样的:由于人实在是太多了,宴会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宴会上,为完成上菜、换盘等流程,上千名现场服务人员的动作非常整齐划一,就像没有拖泥带水的一排排机器人。
本以为这将会是国宴人数的最高峰值,但人数还在不断增加,甚至增加到了一万多人。
显然,这已经不是国宴了,不仅奢华,还附带有形式主义,毛泽东就看到了这个问题。
二、毛主席怒批国宴形式主义
毛泽东意识到,国宴虽然可以提高民众的士气,可没有规矩地办下去,显然已经偏离了初衷和超出了控制,比如人数越来越多,用餐越来越奢华,同时造成的浪费也越来越严重。
从1959年起,中国就经历了非常可怕的三年大灾荒,不少人饿死,怎么能毫无节制地办国宴呢?
此外,毛泽东还察觉到,国宴已经占用了国家领导人太多时间与精力,他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时候该整顿这件事了!
在与汪东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对礼宾工作表示了不满,指出其中带有过重形式主义的同时,说:“我们自己吃一顿,吃的没有倒的多,我们请外国人吃的一般都是燕窝、鱼翅,但他们又不爱吃,最后都倒了,白白浪费粮食和钱……”
指出了问题,毛泽东接着给出建议:“在我看来,以后国宴要简单一些,请外国人吃饭也不要那么奢华,四菜一汤招呼他们就可以了。”
1965年,毛泽东在对外宾接待工作的会议中,郑重提出“一降一简一减一上交”的建议,即降低宴会(包括国宴)的规格、精简宴会陪同人数、减少礼品的赠送、一切礼品所得均交公。
在毛泽东的强烈建议和干涉下,国宴等宴会终于“及时刹车”,得到了控制,并慢慢被规范。
不少人不理解,毛泽东降低国宴规模,制止铺张浪费,确实是为国为民,可为什么要给外国人“四餐一汤”呢?这不是让他们鄙夷我们国家吗?
归根结底,毛泽东勤俭节约是实实在在的,并且他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个性,那就是不讨好别人,包括外国人。
一次,外交部的人看到毛泽东穿着破皮鞋会见外宾后,偷偷对主席说:“这样的行为不妥,可能会有损国家形象!”
除了说,他们还打算为他买一双新的皮鞋。
毛泽东对此不以为意,反问道:“他们外国人来中国,是来看我毛泽东的,还是来看我新皮鞋的?”
听此,工作人员只能作罢,不再提换鞋的事。
结语
现在看来,毛泽东的要求并不怪,而是实事求是。
他指出的“倒的比吃的多”、“外国人不爱吃燕窝与鱼翅”等,这些都是事实。既然都不吃或者吃不完,倒了岂不是浪费粮食和金钱?
社会现实就是,一些人吃得太饱,一些人又饿得奄奄一息,如果还是个人,相信都支持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