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除了姓、名,还有字,有些人还有号。这是为什么呢?
先从“姓”说起。
汉字是意音文字,可以从字形上看出它的意思来。
“姓”是由“女”和“生”两部分构成的,把它们的意思汇合起来就是:女人所生。
也就是说,姓的产生跟女人有关。最早孩子的姓是由母姓决定的,母亲姓什么,孩子就姓什么。
据文献统计,先秦时期总共出现过30多个姓,加上考古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上所见的姓,总数也没有超过50个。在这些姓中,我们会发现有近半数带有女字旁。
因此,人们推测,姓的产生最早当在母系氏族社会,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
接着说说“名”。
在一个人数众多的族群中,为了把不同的个体区分开来,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志,便于彼此的交流,这种标志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名”。
族群内的交往,只需要“名”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与族群外的人交往,就要加上自己族群的标志“姓”,“姓”与“名”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人类最早的姓名了。
古人给子女命名不是随意的,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
据《左传·桓公六年》记载,春秋时期命名有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第一个原则是“信”,就是以婴儿出生时的生理特征命名。据传说,唐叔虞出生的时候,手心有纹像“虞”字,因而起名叫“虞”。
第二个原则是“义”,就是用祥瑞的字来命名。比如,周文王名昌,周武王名发。
为什么叫“昌”、“发”呢?据《左传注疏》:“太王度德命文王曰昌,文王见武王之生,以为必发兵诛暴,故名曰发。”
第三个原则是“象”,就是用相类似的事物来命名。比如,孔子出生时头中间凹陷,像尼丘山,所以起名叫“丘”,字仲尼。
第四个原则是“假”,就是用相关的物品来命名。比如,孔子的儿子孔鲤出生时,鲁国国君送了一条鲤鱼作为贺礼,于是孔子给儿子起名叫“鲤”。
第五个原则是“类”,就是用跟父亲相类似的意思来命名。比如,鲁桓公的儿子与其同日生,所以起名叫“同”。
再说说字。
在古代,贵族男子不仅有名,而且有字。20岁之时,也就是男子行冠礼之时,就要取字。
男子成年后为什么要命字、称字?
古人解释得很清楚,主要是避讳其名,恭敬其名。
《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白虎通义·姓名》:“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包括父母和国君、师长)呼唤的。
男子到了20岁以后,要举行成人礼——冠礼,这标志着这个男子已经成年,成年了就要命字、称字,以便避讳其名。
男子有了自己的“字”,便于本人在社会上的交际。
在古代,贵族家的女子也是有名有字的。幼时由父亲或者其他长者命名,以供长辈呼唤。15岁时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女子长大后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也可以叫“待字”。
两汉以后,命名取字扩展到一般的知识阶层。宋代以后,命名取字,几乎遍及各阶层。
最后说说“号”。
号”字最初的意思是痛苦的声音,可以指人的,也可以指其他事物的。
《说文》:“号,痛声也。”号的结果是痛苦的声音,号的过程则是大声地呼喊。
名字是用来呼喊的,号也是用来呼喊的。因此,在古代有的人除了名、字外,还有号,也叫别号。
号有多种,有爵号、官号、谥号、庙号、年号、斋号、绰号等。
古人很早就有号了,比如“老聃”、“鬼谷子”等,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号了。“有巢氏”、“燧人氏”也都是很早的名号。
尽管号很早就产生了,但是从上古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取号(包括外号)的人并不多。例如:
汉代李广因为行动迅速,箭法精准,来无影,去无踪,令人难以捉摸,所以匈奴人送给他“飞将军”的外号。
三国时期吕布,人送外号“飞将”。许褚以勇力知名,人送外号“虎痴”。关羽、张飞都被称为“万人敌”。
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南北朝时期给自己起号的比较少见。
唐代逐渐多起来,宋代形成普遍风气。例如:
杜甫号少陵野老,张志和号烟波钓徒,苏辙号颍滨遗老,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元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几乎人人有号。例如:
刘永锡号郁离公子,左光斗号浮丘。
有些人有许多个号,如朱熹有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州病叟和逆翁六个号。
明代宋濂有潜溪、玄真子、玄真道士和玄真遁叟四个号。
古人取号之风一直延续到近代,如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苏玄瑛号曼殊等。
近代以来的文人逐渐以笔名代替了以前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