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影视剧中常有这样的台词:“将某某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为何要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在哪里?这是一种怎样的惩罚呢?
宁古塔不是一座塔
宁古塔并非“塔”,而是一座城的名字。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清代的宁古塔其实有两个地方,相距25公里,分别称为“新城”和“旧城”。旧城是当年努尔哈赤驻军的地方,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古城村。康熙五年,迁建新城于黑龙江省宁安市。宁古塔环境恶劣,五谷不长,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里是清朝时期宁古塔将军的驻地,也是清朝朝廷设置在盛京以北方便管辖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的一个区域中心,在十七世纪的时候,更是东北各族进贡礼品给朝廷的一个转收点。
宁古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地处边陲,环境恶劣。古时候寸草不生,气候异常,五谷不长,很适合进行“重新做人”的改造,更像是一座人间地狱,猛兽出没,凶多吉少。
“宁古塔”由满语翻译而来
宁古塔不是塔,那又为什么取了个“塔”字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有兄弟六个,曾居住在这里。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六个”。曾经流放当地的诗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写在《宁古塔纪略》中:“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另一个流放宁古塔之人杨越之子杨宾有两次来宁古塔探亲,在《柳边纪略》里有说:“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宁古塔是“不吉利的符咒”
为何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区,偏偏选在宁古塔呢?那是因为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
首先,宁古塔位于关外苦寒之地,清代流放宁古塔的人,很多都是南方人,有的甚至是一直过着书斋生活的文弱书生或者是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年官员。宁古塔地处偏远,流放犯人的交通工具又基本上靠步行,因此,对于这些身体素质一般的流放人员来说,走到宁古塔和走到天边去也没什么区别了。
其次,宁古塔的自然环境恶劣。曾经被流放宁古塔的吴兆骞在给他母亲的信里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最后,宁古塔当地的披甲人可不是那么好相处的。他们都是各民族的降人,地位低。流放的犯人如果成为他们的奴隶,就是食物链的底端。
历数中国古代的刑罚,粗算起来可以分为肉体伤害、杀戮和流放三种了,刑罚之残酷不用多数,流放更像是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从紫禁城走到宁古塔,不死也半个残废了,其中很多人在去之前就已经自杀,颇有点听天由命的意味。据记载,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